三、全面增創發展優勢是做大做優經濟“蛋糕”的緊迫任務
地區的競爭從來都是環境的競爭。做大做優經濟“蛋糕”,既要充分利用好固有優勢,聚集各種生產要素;又要不斷顯優補薄,改善軟硬環境,增創發展新優勢,提升環境競爭力。
(一)增創基礎設施優勢,夯實做大做優經濟“蛋糕”的硬支撐。基礎設施薄弱尤其是縣域交通建設滯后,是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要著眼打基礎謀長遠,秉承湛江人當年建設鶴地水庫、湛江港和東海大堤的豪情壯志,堅決打好以港口、機場、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攻堅戰,不斷提升發展承載力。
打造內外暢通的交通網絡。要盡快打通陸上交通瓶頸,基本形成市外通高鐵、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快速、村村通公路,市區成環、海灣成環、半島成環的“四通三環”大交通格局。重點加快茂湛高速鐵路建設,盡快動工建設東海島鐵路;加快推進湛江機場升級遷建工程,力爭5年建成;規劃建設環雷州半島高等級公路、東海島至雷州跨海大橋、南三島至東海島海底隧道和官南大道,構建全市“一小時經濟圈”。
構建環雷州半島港口群。以加快深水碼頭和深水航道建設為重點,加快建設以湛江港集團為龍頭、布局合理、互為配套、功能齊全的環雷州半島港口設施體系。加快建設寶滿、東海島兩大新港區,加快40萬噸級航道、40萬噸級散貨碼頭、寶滿集裝箱碼頭和東海島通用泊位等工程建設,提高港口核心競爭力。加快徐聞海安港、雷州流沙港、廉江營仔港等縣域港口建設。
加快水利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全力加快鑒江供水樞紐工程建設,確保我市東部地區工農業生產用水及群眾生活用水需要。大力實施中小型水庫、江海堤圍除險加固、城市防洪工程,提高防險抗險能力。加強灌區渠道防滲整治和節水改造,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重點加快雷州青年運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在雷州半島西海岸布局發展大型火電產業,重點推動建設廣東大唐國際雷州火電項目。加強電網建設,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高供電能力。
加快信息化發展進程。以建設“智慧城市”為目標,進一步提升信息化基礎設施水平,大力發展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積極推進“網上政府”建設,加快工業化信息化融合,鞏固發展農村信息化成果,促進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應用。
(二)增創中心城市優勢,構筑做大做優經濟“蛋糕”的強大載體。城市是支撐一個地方發展的核心載體。要按照“提升規劃、加快建設、打造亮點、強化管理、注重經營”的思路,全面提升湛江作為粵西中心城市、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聚集力、輻射力和知名度、美譽度。力爭2013年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2014年成功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低碳發展示范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取得重大突破。
提升規劃,大手筆描繪城市發展藍圖。規劃是城市的靈魂。我們不怕眼前落后,就怕眼光落后。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以寬廣眼界和遠大理想謀劃中心城市未來發展。聘請國內外一流規劃專家團隊,借鑒世界海灣名城經驗,高起點做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近期建設規劃修編,抓緊完成城市規劃區控制性詳規及城市路網、“一灣兩岸”城市景觀、交通站場、地下空間利用與控制、城中村村場、海島開發建設、學校、醫院、農貿市場等重要專項規劃的編制提升。做到定位準確,謀劃超前;突出優勢,彰顯特色;全面覆蓋,規以致用。特別要按照“三規合一”要求,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產業規劃有機銜接,實現城市資源的科學配置。
加快建設,大力度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按照“一灣兩岸、擁灣發展”的大思路,加快中心城市拓展建設步伐。以承辦第十四屆省運會為契機,以打造湛江最亮麗的城市新名片為目標,加快把海東新區建設成為人居創業環境俱佳的生態型海灣新城區和海灣東岸經濟文化中心。以鋼鐵、煉化兩大項目建設為依托,加快把東海島建設成為具有強大承載力和帶動力、聞名國內外的現代化工業新城。加快“三舊”改造和城市中心區工業企業“退二進三”步伐,抓好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推動舊城區轉型升級。實施城市暢通工程,加快建設湛江大道等城市快速干線及一批重點市政道路,改造整治交通瓶頸路段,提高城區路網密度。
打造亮點,大氣魄彰顯海灣城市魅力。完善城市功能,以豐富文化內涵,塑造城市核心與靈魂,構建城市亮麗風景線為重點,著力推進市區“六大中心”建設。一是高標準規劃建設省運會主場館,打造彰顯湛江城市氣魄的大型體育運動中心。二是加快建設集商貿購物、商務會展、總部經濟、金融服務、文化娛樂于一體的中央商務區,打造彰顯湛江現代商業文明的大型商務中心。三是規劃建設海洋博物館、海洋文化主題公園、中心文化廣場、湛江大劇院等一批標志性文化設施,打造彰顯湛江海洋文化魅力的大型文化中心。四是完善規劃,強化配套,加快推進職業院校聚集建設,打造彰顯湛江科教實力的大型職業教育中心。五是按照快速接駁、便捷換乘的要求,規劃建設市區高速鐵路總站、長途客運汽車總站、市區公共汽車總站及未來的城際輕軌總站、地鐵總站,打造彰顯湛江交通樞紐地位的大型交通樞紐中心。六是適時建設新的市行政辦公區,打造彰顯湛江黨政機關親民便民形象的政務服務中心。
強化管理,大幅度提升宜居城市形象。以創建“五個城市”特別是沖刺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為抓手,全面加強和提高城市依法管理、精細化管理水平。要在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上下功夫,重點治理亂扔吐、亂堆放、亂拉掛、亂張貼、亂搭建、亂擺賣的城市“六亂”現象,大力整治交通秩序,全面改造提升農貿市場,確保市區整潔有序。加強教育引導,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識和文明意識,營造全社會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的良好氛圍。要在健全完善管理長效機制上下功夫,理順城市管理體制,推動管理和執法重心下移,強化屬地管理,調動區一級管理城市的積極性。要在攻克管理難點上下功夫,完善落實嚴格的問責制,鐵腕清理違法違章建筑,對監管和拆違不力者嚴肅追究責任。
注重經營,大思路構建城市良性發展機制。運用規劃優先權,通過城市土地開發,以及戶外廣告、路橋冠名權經營等,以市場手段解決城市建設融資問題。注重對城市土地的科學規劃與利用,強化政府在科學儲備和經營城市土地中的主導作用。深化城建投融資體制改革,吸納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建設和經營,以投入多元化拓展經營城市的運作空間。注重培育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價值,提高經營城市水平。
(三)增創改革開放優勢,激活做大做優經濟“蛋糕”的動力活力。改革開放是做大做優經濟“蛋糕”的動力源泉。要以更解放的思想、更豪邁的勇氣、更寬廣的胸懷,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努力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
著力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遵循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理順市與區的關系,明確市與區的事權范圍和利益分配,激活區一級在發展經濟、管理社會等方面的積極性。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對部分市直單位進行適當整合,提升行政效能。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促進市基礎、交通、水務三大投資集團規范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放大投融資效應。組建新的投融資平臺,盤活市直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存量。力推優勢企業上市融資,拓展資本運營,加速做大做強。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推動國有企業二次改制。積極推進富縣強鎮改革,依法擴大縣級政府管理權限,積極在中心鎮推行強鎮擴權試點,理順“省保縣、市保鎮、縣保村”的財政支付對接。全面規范市和各縣(市、區)公務員津補貼統發制度,落實“收支兩條線”和財政統收統支。
著力拓展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要充分發揮沿海開放城市的優勢,提升開放合作水平,加快做大做強外向型經濟。一是積極拓展區域合作。加強與粵西各市合作,合力打造“湛茂陽經濟發展圈”。深化與珠三角的合作,積極探索湛江深水港與澳門自由港對接合作,主動融入粵港澳經濟圈。爭取享受海南國際旅游島、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有關優惠政策,在北部灣經濟圈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加強與東盟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把湛江建成中國與東盟合作的示范城市、廣東進軍東盟市場的“橋頭堡”。推進口岸大通關建設,擴大口岸開放格局。二是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大力吸引跨國公司、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三是積極擴大出口規模。扶持傳統出口產品升級換代,努力擴大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出口,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建設。培育一批新的出口導向型企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跨國企業。
(四)增創生態文明優勢,拓寬做大做優經濟“蛋糕”的可持續路徑。不發展工業,湛江沒有出路;但亂發展工業,將是一條絕路。必須始終堅持發展與生態齊抓、經濟與環境共贏,既要經濟崛起,又要藍天碧水,使湛江成為永遠令人向往的生態綠都。
建設綠色生態屏障。抓緊修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提高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加快三嶺山森林公園等市政公園建設,鞏固和發展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成果,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加快建設沿海防護林、灘涂紅樹林、森林公園、交通綠色長廊、江河水源涵養林、城區公園綠地、工業園綠化緩沖區等七大生態帶,構建沿海綠色生態屏障。加快城市綠道和慢行系統建設。
改善環保基礎設施。深化資源、環保價格改革,加強城鄉治污和固廢集中處置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成一批市區、工業園區及縣(市)污水處理廠,加快推進市區垃圾處理場、垃圾焚燒發電廠和縣(市)城區、中心鎮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啟動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工程。加快實施北橋河、赤坎江和南柳河的治污工程,采取有力措施,強化市區海域海水養殖污染治理。加強對主要江河、重要水源涵養區及飲用水源、戰略性水源保護。
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把環境監管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采取綜合手段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努力完成國家確定的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重點抓好國控、省控污染源環境監管,加大污染企業的處罰力度,倡導清潔生產。積極培育發展低碳產業和低碳技術,著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綠色增長。支持遂溪創建循環經濟示范縣。
(五)增創人文科教優勢,增強做大做優經濟“蛋糕”的軟實力。文化是衡量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要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把湛江厚實的文化底蘊和雄厚的科教實力,轉化為現實的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市文化藝術中心、湛江新聞大廈等一批標志性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城鄉骨干文化設施,提高文化服務能力。發展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豐富城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總結宣傳新時期湛江人精神,構筑有湛江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繼續推進生態文明村建設,廣泛開展城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抓緊完善提升教育發展規劃,加快中小學布局調整,抓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推進教育均衡協調發展。精心辦好一批骨干學校,加快危舊校舍改造,改善辦學條件。健全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優化教育結構。支持在湛高校加快發展,更好地為地方發展服務。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湛江,著力突破制約湛江產業升級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支持在湛科研單位圍繞地方經濟發展開展應用科研活動,鼓勵企業自建或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中心,促進產學研結合。規劃建設湛江大學科技園和科技創新孵化器,重點建設環北部灣醫藥研發中心、海洋產業研發中心、現代農業研發中心。加快湛江高新區建設。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人才強市,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力度,重點引進一批具有專業管理水平的行政人才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急需人才、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健全人才選拔任用機制,重獎有突出貢獻人才,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