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湛江灣實驗室。
嘗過海鮮刺身,再來一口海葡萄,既解膩又別有風味。今年4月10日,在湛江灣實驗室龍王灣園區舉行的“智匯科技·鮮美湛江”海上牧場產品品鑒會上,碟子上一串串綠色的“小葡萄”以及色澤紫褐、形態分明的張氏江蘺引起了食客的興趣——這正是由湛江灣實驗室“出品”的“科技海藻”。
這些“科技海藻”,來自湛江蔚藍海域下那片“水下森林”。在科研力量推動下,昔日漁民眼中的“養殖廢料”,搖身變為餐桌上的脆嫩沙拉、鮮爽湯品、噴香熱菜,串聯起“實驗室育苗—海上養殖—餐桌烹鮮”的產業鏈。
從海洋到實驗室、從實驗室回海洋、再從海洋到市場,這片“森林”如何走出一條生態與經濟共生之路?距離品鑒會過去已數月,湛江的海藻開發利用是否有新進展?8月8日至9月20日,本報記者先后深入走訪了湛江灣實驗室、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廣東新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探尋這場海洋資源高值化利用的“變革密碼”。
廣東海洋大學的實驗室,盒子里的是生長中的礁膜種苗。
“尋寶”:
“水下森林”走進實驗室
紅翎菜、海葡萄、擬雞毛菜、張氏江蘺、海門冬、礁膜……沿著湛江綿長的海岸線漫步,總能在潮間帶發現色彩繽紛的“寶藏”。
在科研人員的眼里,海藻不僅是一種海洋生物,還是餐桌上的美食,更是海洋生態的“修復器”——既能為魚類提供“口糧”、棲息場所,又能吸收二氧化碳,促進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海藻需求量不斷增長,野生資源早已供不應求,人工栽培成為必然選擇。但要做出一桌“海藻宴”,絕非“撿到籃子里都是菜”,需兼顧口感、營養價值及消費者對新種類“海洋蔬菜”的接受度。為此,科研人員紛紛把海藻“搬”進實驗室,試圖培育出適合餐桌乃至用途更廣泛的“海藻苗”,探索讓這一寶貴的海洋資源實現規模化養殖的路徑。
在廣東海洋大學的實驗室里,15個白色養殖箱整齊排列,箱中放置著一片片插槽式培養的苗板。附著在苗板上的礁膜孢子囊隨著水流輕晃,盡顯勃勃生機。這是團隊首創的新型苗板和插槽式高效采苗技術,孕育著湛江海藻產業的新希望。記者通過顯微鏡觀察到,苗板上海藻嫩綠的色澤與獨特的形態質感,宛如清新雅致的春日水墨畫,兼具生機與詩意。
“每個箱子都有240片苗板,今年3月28日開始培育,到10月1日就可以移植到海里養了,到時候每個箱子可以栽3000畝。”說起這些“寶貝”,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謝恩義教授的語氣中滿是自豪。
這份自豪,源于二十余年的堅守。從博士論文聚焦礁膜開始,謝恩義將礁膜的育苗栽培等研究當作愛好堅持下來。靠著在海邊“尋寶”,他收集了諸多南北方礁膜種質資源,為突破礁膜育苗技術難關奠定基礎。
同樣在海藻這一“賽道”上加速奔跑的,還有湛江灣實驗室的大型海藻開發利用團隊。“南方的海藻已知的有上千種,當中有很多是有經濟價值的藻類,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把種苗資源開發起來。”該團隊負責人譚華強博士說,過去由于技術限制和認識不足,這些寶貴的海洋資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其實,湛江完全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
在譚華強看來,地處北緯21°的湛江,水溫適宜,水質肥沃,是多種海藻的天然生長樂園。更為重要的是,湛江有著豐富的海藻種質庫,為研究和育種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
種質庫的資源主要來自于野外采集。這些年,譚華強和團隊成員的足跡遍布徐聞、遂溪、硇洲島等地,發現了海葡萄、海門冬、擬雞毛菜、紅翎菜等野生藻種。每株新藻種都會帶著海水的濕氣“走”進實驗室,為湛江海藻規模化培育的科研突破與產業化發展注入新動能。
廣東海洋大學的實驗室,謝恩義教授展示一片片插槽式培養的苗板。
“下海”:
解鎖規模化養殖的密鑰
走進湛江灣實驗室海藻育種室,只見培育箱里的張氏江蘺、海葡萄等種苗長勢喜人,這里還有科研人員制作的各種海藻標本。“這些形態各異的海藻,不僅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還蘊含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可從中提取卡拉膠、瓊膠、海藻多糖和藻蛋白等,應用于食品、醫藥和化妝品等產業,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譚華強告訴記者。
將天然的海藻資源轉化為可規模化養殖利用的產業資源,這條從實驗室到海洋的探索之路并非坦途,首要攻克的難題就是育苗。湛江的科研團隊天天“泡”在育苗池邊摸索,硬是咬牙挺過了一茬又一茬的失敗,才把“嬌氣”的海藻苗馴服成了能下海“闖蕩”的健壯苗。
多年來,謝恩義帶領團隊就專注于礁膜、異枝擬江蘺、硇洲馬尾藻等海藻育苗研究。為何聚焦這幾種海藻?謝恩義有著清晰考量——它們在粵西分布廣泛,有一定野生資源,是海洋牧場理想配養種類,食用、藥用、工業用價值高。它們又各有優點,礁膜育苗可全程室內進行,是粵西極具地域優勢、有望形成10億元以上產業化栽培的海藻;異枝擬江蘺能用于混養水質處理和藻場構建,可與牡蠣等動物養殖耦合;硇洲馬尾藻曾在湛江流沙灣中試成功,畝產鮮品高,具備推廣條件。
與此同時,團隊通過室內育苗保苗的裝備更新和創新,大力發展室內工廠化育苗和保苗工作,突破從實驗室到海洋規模養殖的這堵“墻”。目前,廣東海洋大學已成為國內綠紫菜(礁膜)種質資源保存最多的單位,礁膜育苗與栽培技術獲得湛江市地方標準認證,是名副其實的綠紫菜種質“基因銀行”。
這個“基因銀行”意義重大——構建了具有全面遺傳多樣性的種質庫,為品種改良、生態修復和產業開發提供了基礎支撐。
當前,隨著在海里養殖海藻的季節即將到來,湛江的多個海藻科研團隊都忙著做準備,好讓“種苗寶寶”以最佳狀態回到大海的懷抱。
不過,下海歷練還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考驗。“在湛江養殖海藻,既要躲開臺風季,又要避開魚害的季節,還要考慮它的產業價值。”譚華強介紹,“湛江多臺風,泥猛魚(又稱‘籃子魚’)喜歡吃海藻,清明節過后湛江海域就會出現泥猛魚群,到11月份后逐漸退下去,所以我們一般會避開這兩個不利的時節。”
令人振奮的是,經過團隊的努力,目前湛江灣實驗室多個海藻規模養殖項目已取得新進展——擬雞毛菜已完成規模育苗技術的建立,現已進入中試階段;建立了麒麟菜保種模式,該模式可抗10級以下的臺風,能在持續暴雨下不爛枝;摸索了一套海葡萄海上養殖新模式,可用于海葡萄擴種;紅翎菜池塘規模養殖完成了中試,產量較高,每平方米一茬在10斤以上。
“中試成功后,再進行示范養殖,下一步就可以向企業推廣。”譚華強對此充滿信心。
廣東海洋大學的實驗室,謝恩義教授展示一片片插槽式培養的苗板。
“入菜”:
打通高值化利用“最后一海里”
海藻生長速度快,帶來的經濟效益也顯而易見。以麒麟菜為例,用繩子吊養在海面以下半米深處,只要吊養2兩,三個月后產量能翻50倍。
礁膜亦如是。謝恩義細細算了一筆賬:栽培一畝礁膜只需180平方米的網簾、110根樁,成本價2000元,而利潤可達2萬元至3萬元。“而且養海藻不需要施肥,靠光合作用就能生長,是真正的環境友好型資源。更重要的是,海藻在生長過程中還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起到凈化海水的作用,它每公頃年固碳量可達0.3噸到1.5噸,顯著高于陸地熱帶森林的每公頃年固碳量0.2噸到0.5噸,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養殖出來的海藻要變成受市場歡迎的產品,還要過“加工關”。近年來,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鐘賽意教授的團隊,正忙著攻克這道關。依托廣東省水產品加工與安全重點實驗室及廣東省海洋生物制品工程實驗室等科研平臺,他們在海藻預制食品、海藻休閑食品、海藻多糖與寡糖、海藻調味品等方面開展了系列研究,并與企業攜手攻關,推動海藻資源在功能食品、生物制品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希望讓它真正“增值”,帶動整個產業提升效益。
不過,鐘賽意直言,與山東、福建等海洋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湛江海藻產業發展仍有不小差距。為此,他支了幾招:既要政策引導、做好頂層設計,也要推動科技創新、加強人才培養,把“全鏈條”做扎實,向前端大力發展海藻種業,向后端延伸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同時結合海洋牧場,大力推廣“海藻+”生態養殖模式,把市場打開、品牌做響,湛江海藻產業的競爭力才能上去。
技術的突破催生了產業的變革。湛江發展大型海藻產業,是踐行“大食物觀”和發展海洋經濟的生動實踐。目前,通過技術創新、政策支持與市場培育,湛江的海藻產業逐步突破“實驗室—海洋—餐桌”的壁壘,成為“藍色經濟”的關鍵增長點。
湛江灣實驗室海藻育種室,譚華強博士察看海藻種苗的生長情況。
湛江灣實驗室,科研人員制作的各種海藻標本。
“上市”:
“綠色黃金”的饋贈
海藻的價值,遠不止于餐桌。近年來,廣東醫科大學張海濤教授團隊從麒麟菜中提取了可用于防治肺纖維化的麒麟菜多肽EZY-1成藥單體,項目已獲10多個國家和地區專利授權,并以500萬元合同價格轉讓三項專利進行共同開發,正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這為深化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研融合,促進海洋健康產業和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了關鍵的力量。
企業的嗅覺同樣敏銳。廣東新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在密切關注湛江大型海藻產業的發展。該公司位于湛江奮勇高新區東盟產業園,目前是廣東省內唯一一家規模以上的精制卡拉膠生產廠家。
“卡拉膠是一種天然海藻提取物,可以理解為海藻膠。應用范圍非常廣泛,主要應用于食品領域,如果凍、糖果、肉制品等,部分應用在藥用植物膠囊和包衣等醫藥產品上,少量應用于日化產品,如面膜、牙膏、高端油漆。”廣東新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曾志飛表示,企業選擇落戶湛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這里有養殖培育企業所需原材料耳突麒麟菜的可能性。目前,該公司也和廣東醫科大學吳科鋒研究員團隊圍繞藻膠的生物基新材料研發、化妝品原理及藻膽色素的利用開展廣泛的合作。
曾志飛告訴記者,現在公司生產卡拉膠所需的原料紅海藻植物主要依靠進口。“我們所需要的5000噸干海藻,換算成濕海藻需要乘以9倍,需求量是穩定且較大的。如果海藻在湛江海域能夠成功養殖,對我們企業生產是一個利好,也能夠給當地養殖戶提供一個穩定的收入。”
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和“雙碳”目標的推進,湛江的大型海藻產業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科研團隊的腳步也持續走向深藍。未來,這片“水下森林”,必將滋養更廣闊的產業生態,點亮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