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威農業集團為深海養殖平臺裝上數字“新大腦”,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讓飼料精準投喂、魚群實時監測、水質AI預警實現一鍵控制。
吳川羽絨產業深耕粉塵測試儀研發,以技術創新讓劣質羽絨無所遁形,推動產品抽檢合格率提升12%,成功打響“吳川產”高品質品牌。
麻章區“竹智多謀”團隊駐點富貴竹基地,開發出“5G+溫濕雙控”系統,使良品率由65%提升到92%,“竹”夢新篇破瓶頸。
……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生產”,從“貼牌代工”到“品牌出海”,從“分散種養”到“智慧園區”……近年來,湛江錨定傳統產業升級需求,以人才為抓手破解發展瓶頸,通過人才引育、數智賦能、校地聯動等措施,精準發力推動水產、農業、家電、羽絨等傳統產業向高附加值方向轉型升級,持續釋放產業新活力,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
廣東海洋大學王慶恒教授對養殖珍珠貝進行技術指導。
精準引育 打造產業轉型“智力引擎”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核心在于高素質人才的支撐。
針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人才動力不足,湛江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把“人才鏈”與“產業鏈”同規劃、同部署、同考核,構建起覆蓋引進、培育、激勵、服務全鏈條的立體化人才政策體系,先后制定出臺《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市的五年行動計劃》《湛江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通過破除地域、身份藩籬,以“真金白銀”和“真情實意”吸引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帶動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為傳統產業這棵“老樹”輸送源源不斷的養分。
據悉,2024年以來,湛江市新引育1.1萬名高技能人才,其中85%流向傳統產業。
為助力廣東海威農業集團轉型升級,湛江柔性引進林浩然院士團隊及廣東海洋大學科研團隊,搭建“院士工作站+企業實驗室”雙平臺協作機制,成功突破石斑魚、硇洲族大黃魚等高附加值海水魚種的種苗繁育關鍵技術,并攜手國際專家團隊培育出抗病率顯著提升45%的“海威1號”對蝦種苗,極大增強了國產種苗的國際競爭力。
徐聞縣積極打造對蝦科技小院,吸引7名教授和17名碩士、博士生長期駐點開展科研與應用轉化工作,成功提高“興海1號”對蝦種苗抗病能力,讓產品遠銷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助力養殖產業成功轉型。
坡頭區官渡鎮瀚興蠔苗培育基地成功引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同培育出耐高鹽、抗病力強的蠔苗新品種“廣福1號”。該品種比湛江白蠔生長速率提高1.9倍,存活率提升23.3%,目前年產苗量達千萬粒,存活率超90%。這一突破顯著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直接惠及當地700戶養殖戶。
引留培育新農人,激活鄉村傳統產業動能。在遂溪縣,新農人返鄉創業成為甘薯產業升級的重要推力。羅光華的合作社制定湛江地區九個脫毒苗生產標準,其種苗可畝產增20%-50%,年滿足6萬畝種植需求,為種植戶增產8000多萬斤、增收超億元,帶動10萬人次就業。90后返鄉大學生龐家常運用無人機等技術實現近千畝機械化、規模化生產,畝純收入超2000元。宋景標瞄準高端紅薯市場,打造“火山紅薯”品牌并申請專利,2024年合作種植2萬畝,產量4.2萬噸,銷售額破億,帶動全產業鏈產值達3.6億元。
廣東華強電器集團電飯煲智能轉配生產線高效運轉。
科技賦能 裝上產業升級“智慧大腦”
湛江結合“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緊跟數字經濟時代浪潮,通過“揭榜掛帥”引進一批數字緊缺人才,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入產業發展,實現效率與價值雙提升。
目前湛江全面開展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選派254名科技特派員組成84個團隊下沉基層企業,為企業提供高水平的技術服務,累計指導解決2116個技術升級難題,推動220家規上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
廉江市加強與華為合作,依托華為云研發團隊共建家電產業賦能中心,從技術支持、數字營銷、品牌建設及人才培育等多方面為企業提供系統性數字化解決方案。截至目前,該中心已助力4家企業完成7款產品的鴻蒙適配改造,并對45家企業的54個智能化項目給予獎補與融資支持,有效推動企業生產效率提高30%以上、能耗降低20%以上,制造水平與成本控制能力顯著增強,傳統家電產業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
廉江以人才之智重構產業流程,更催生“反向飛地”新模式。廉江在廣州白云區建立產業協作平臺,成功吸引26個灣區設計團隊常駐,為廉江家電注入“灣區設計+湛江智造”的新基因。此前廉江產品設計研發能級有限,品牌傳播受限;如今依托灣區資源,設計水平與品牌形象實現跨越式提升,廉江優品大灣區展銷中心已匯聚45家企業200款產品,廉江制造的品牌附加值顯著增強。2025年3月,廉江小家電產業帶入選“廣東省十大跨境電商產業帶試點”,成為粵西唯一入選縣級市。
湛江以人才引領建設產業互聯網平臺,打通傳統產業數據壁壘。霞山區打造的中國蠔都產業互聯網平臺,整合湛江本地及山東、福建、廣西等全國主產區數據資源,實現了從育苗到銷售全生命周期數據追蹤。平臺建立數字化交易閉環,將產業鏈交易、物流、資金流數據生成“生蠔產業數字地圖”和產業指數,智能匹配全國消費市場需求,實現精準對接供需兩端。
該平臺開放以來,原本分散的10萬畝養殖場、40萬噸年產量、70億元產值數據實現了可視化監測,促進產生交易170宗,交易總金額達到5841.5萬元,為“湛江蠔”延伸產業鏈、提升畝產效益奠定數據平臺基礎。
廣東鴻基羽絨制品檢測員使用羽絨粉塵測試儀對羽絨樣品進行粉塵收集。
校地協同 構建產學研“創新生態”
湛江積極構建“政府搭臺、高校賦能、產業升級”的產業創新生態,推動校地合作走深走實,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促進高校創新資源直達產業一線。
針對傳統企業轉型中的技術難題,湛江推出“教授駐廠”機制,通過課題共研、數據共享和產品試制等方式,推動專家從“掛名”轉向“實干”,實現科研進車間、成果落產線。
湛江粵華水產飼料公司與廣東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聯合開展“腸膜蛋白對改善南美白對蝦腸道健康的應用研究”等4項課題,專家駐廠研發出以脂代蛋、高能密比新配方,應對蛋白原料漲價壓力,成功將飼料蛋白含量降低2%,每噸成本減少約230元。
雷州市與高校共建“智庫+項目+人才”聯動體系,合辦冷鏈人才訂單班為英利冷鏈物流園培養56名專業人才,推動粵西農產品冷鏈損耗率從25%降至18%,年減損860萬元,物流時效從48小時壓縮至28小時。
麻章區創新“校聘企用”機制,嶺南師范學院與湛江博康海洋生物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由高校按需招聘博士派駐企業,政府配套政策支持,通過派駐博士專家進駐企業,深度參與技術研發與項目攻關,實現高校科研資源與企業需求的有效對接,推動實驗室成果向生產線應用的高效轉化。
創新人才共享模式不僅解決了企業高端人才短缺的問題,也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了實踐平臺,實現了校企雙贏。
雷州市與廣東海洋大學、嶺南師范學院等高校合作共建5個產學研基地,轉化技術成果12項,帶動傳統產業產值提升超30%。廣東尊鼎珍珠有限公司與廣東海洋大學共建“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培育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新品種,存活率提升30%,珍珠年產量恢復至1噸,產值提升40%,帶動600余名珠農就業,人均年收入增加1.2萬元。
嶺南師范學院團隊為雷州石狗非遺探索傳統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路徑,開發盲盒、書簽等9類文創產品,設計3D數字模型20個,通過“直播+電商”模式實現曝光量15萬次,2025年上半年銷售額突破500萬元,帶動20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就業,人均月增收4500元。
湛江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湛江將繼續構建精準的人才引育體系,深化數字化轉型,推動校地企合作,為傳統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質”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