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日報》9月14日消息:千鷺齊舞奏響生態(tài)樂章,東海島龍軒村灘涂成白鷺“歡樂園”。
看到此消息,筆者再次心動:是時候編輯一本《湛江鳥類圖鑒》,以備生態(tài)文化之案,方八方游客之便,也為港城做有關本土的長久科普——筆者在2022年9月的晚報上曾經有過呼吁,如今有必要再次吶喊。
查閱有關材料,湛江作為重要的濕地和候鳥遷徙中轉站,擁有豐富的鷺類資源——
黃嘴白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易危(VU)。全球僅約3000只,中國約1000只,極為罕見,對棲居地要求極高。近年,湛江市愛鳥協會聯合中山大學研究團隊通過實地調查,首次拍攝到清晰的影像資料,填補了空白。
黑臉琵鷺。因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得名,姿態(tài)優(yōu)雅,被稱為“黑面天使”。對棲息地環(huán)境要求極高,吳川灘涂首次記錄。
白鷺。常見于湛江紅樹林及霞山觀海長廊。其優(yōu)雅的姿態(tài)是當地生態(tài)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池鷺。同樣以紅樹林為主要活動區(qū)域,與白鷺共同構成濱海地帶的鷺群景觀。適應多種水域環(huán)境,包括灘涂和池塘。
蒼鷺。三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赤溪水庫是其核心繁衍地。此處水域清澈、食物充足,適合大型涉禽生存。
隨著生態(tài)保護措施的加強,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珍稀鷺種在湛江被發(fā)現和記錄。鷺鳥如此,其他鳥類——如紅樹林保護區(qū)鳥類種類已從2007年的196種增至如今的316種。專項調查(2024-2025年)共觀測到16目45科171種。新發(fā)現了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灰燕鸻,乃廣東省的首次觀測記錄。
因此,就必要性而言,編輯《湛江鳥類圖譜》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迫切需求,是政策驅動下的精準管理需要,更是公眾教育與意識提升工具。具有科學研究與文化傳承的雙重價值。
就可行性而言,我們已有扎實的數據積累與協作網絡,民間力量活躍——“嶺南(湛江)鳥類觀察圖鑒”群由本地市民運營兩年,已積累大量圖片與文字資料;跨部門聯動機制已經成熟;技術手段如GPS定位、音頻識別等數字化工具已經具備;并有省內外成功案例借鑒。
就出版經驗而言,國內同類出版物采用分類檢索、觀測指南等模塊設計,框架可直接應用于湛江項目,如《廣東鳥類彩色圖鑒》(1991年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日前嶺師王子凡博士贈送筆者一部《湛江適生園林植物》分類科學、印刷精美、圖文并茂,大可借鑒。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支持與社會基礎雄厚。故此,編輯《湛江鳥類圖譜》,既是響應國家戰(zhàn)略、守護區(qū)域生態(tài)安全的必然選擇,也是凝聚社會共識、激活綠色經濟的可行方案。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