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4時許,在吳川市塘尾街道高楊社區標準化足球場,教練員指揮小隊員比賽的喊聲此起彼伏,球場上球員們默契配合,中圈傳球、帶球過人、突破防守、下底傳中,隊友及時趕到輕松破門,全隊擊掌相慶......這充滿活力的一幕,正是塘尾街道鄉村足球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塘尾街道錨定廣東省“百千萬工程”,以“體育+”融合發展為核心引擎,從完善體育設施、培育特色產業、豐富群眾活動等維度發力,推動足球從村民茶余飯后的“興趣愛好”,蛻變為撬動鎮域經濟增長、涵養鄉村文明、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新支點”,讓全民健身成為群眾生活“標配”,繪就出一幅鄉村美、產業興、群眾樂的健康幸福畫卷。
塘尾街道高楊社區建起標準化足球場。
足球基因深植鄉土
高屋村走出“國”字號球員
在塘尾街道高楊社區高屋村,足球早已不是簡單的運動,而是融入血脈的文化符號。“村里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五六歲的孩子,都能聊幾句足球;父子同場、兄弟競技更是常事。”高楊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高華新的話語里,滿是對家鄉足球文化的自豪。
這份深厚的足球底蘊,要從二十多年前的一個決定說起。彼時,高屋村沒有專門的運動場地,孩子們只能在泥地上追逐。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環境,村里集體商議,將一塊閑置水塘填平,建起了簡易足球場,并成立了高屋足球俱樂部。雖然條件簡陋些,但自從有了球場,足球便逐漸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平日里,父子檔、兄弟檔同場競技的場景屢見不鮮。如今,隨著150多萬元資金投入,11人制的標準化足球場在高楊社區落地,村民們終于有了專業的運動場地,“刮風下雨都能踢球,一天都沒斷過”成為高屋村村民日常的真實寫照。
從“水塘球場”到“標準化場地”,變化的是硬件設施,不變的是代代相傳的足球熱情。目前,高屋村已構建起覆蓋小學、初中、高中、成人的5支足球梯隊,形成“全員參與、梯隊建設、賽事常態化”的發展模式。其中,高屋小學作為全國首批“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更是將足球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低年級以“激發興趣、熟悉足球”為目標,通過趣味游戲讓孩子感受足球魅力;中高年級聚焦“技能提升、戰術培養”,開展班級聯賽、校際交流賽。
數十年的精耕細作,讓高屋村成為名副其實的“足球人才搖籃”。2024年1月,效力于新疆斯巴達足球俱樂部的高騰飛入選中國國家男子五人制足球隊,成為一名光榮的“國”字號球員。這位2000年出生的小伙子,正是從高屋小學足球隊起步,15歲接受專業訓練,2018年起在五人制足球賽事中屢創佳績。
截至目前,高屋村已為國家和省市輸送了大批足球人才:1名國家運動健將(高騰飛)、3名一級運動員(高康浩、高觀軒、楊思嫻)、20余名二級運動員,2人入選廣東省青年隊,2人入選廣東省少年隊,4人成為職業運動員。在賽事榮譽上,“高屋足球”更是戰績輝煌:以高屋村球員為班底的足球隊連續斬獲湛江市第十一屆、第十二屆運動會足球成人組冠軍;獲得過廣東省傳統項目小學組冠軍,湛江市、吳川市校園足球賽事冠軍,被評為“廣東省體育先進單位”……“高屋足球”已然成為吳川體育的一張閃亮名片。
塘尾街道的孩子們在綠茵場上奔跑。
全民運動蔚然成風
從“一村熱”到“全域火”
距離高屋村不遠的塘頭村,同樣彌漫著濃厚的足球氛圍。夜幕降臨,塘頭村的兩個燈光足球場人頭攢動,村民們下班后換上運動服,在這里奔跑、傳球、射門,汗水與笑聲交織。
“塘頭社區擁有四個足球場,塘頭村兩個,公堂兒村1個,那余村一個,都是燈光足球場。”塘頭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凌華超說,比如塘頭村的兩個燈光足球場,每天晚上都“滿場”。
塘頭村的足球熱,源于社區對體育設施的持續投入。在政府引導與愛心企業支持下,塘頭村先后建成硬底化村道、塘頭小學、燈光足球場、怡老中心、文化樓等配套設施,其中占地4600多平方米的文化休閑廣場,不僅為足球運動提供場地,也成為村民跳廣場舞、打太極拳、開展親子活動的“公共空間”,帶動3000多名村民“動起來、樂起來”。
如今,塘頭村的足球氛圍已從“自發參與”升級為“品牌賽事”。自燈光足球場建成以來,村里幾乎每年都會舉辦“迎春杯”七人足球邀請賽,2023年1月,11支周邊村鎮的球隊齊聚塘頭,經過多輪激烈角逐,東道主塘頭村足球隊憑借默契配合與頑強拼搏奪冠。“我們隊員來自各行各業,有老師、警察、學生,還有農民,平時各忙各的,一到比賽就擰成一股繩。”塘頭足球隊隊員說,這支從“黃泥土球場”走出的草根球隊,用熱愛與堅持詮釋著鄉村足球的魅力。
從高屋村的“梯隊建設”到塘頭村的“賽事品牌”,足球運動在塘尾街道已實現從“一村熱”到“全域火”的跨越。在此之前,春凡勇村、邱屋村、姓邱村等村莊也曾建起足球隊,春節“迎春杯”、年例“賀歲杯”等鄉村足球賽成為塘尾街道的“傳統節日”,每逢比賽,球場周邊擠滿觀賽村民,加油聲、歡呼聲此起彼伏,極大增強了社區凝聚力。
塘尾街道的孩子們在綠茵場上奔跑。
“體育+”激活發展新動能
推動賽事“流量”變為經濟“增量”
在塘尾街道,體育的價值遠不止于“強身健體”。依托濃厚的體育氛圍,該街道積極探索“體育+產業”“體育+旅游”“體育+文化”的多元融合路徑,讓賽事活動的“流量”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增量”,為“百千萬工程”注入強勁動能。
“每年‘迎春杯’‘賀歲杯’舉辦時,周邊村鎮的球員、游客都會來塘尾,村里的餐館、超市生意比平時好不少,我們的羽絨產品也賣得更火了。”塘尾一家羽絨公司的銷售楊女士口中的“羽絨產品”,正是塘尾街道的傳統優勢產業。自2005年起,吳川連續獲評“中國羽絨之鄉”,而塘尾街道正是吳川羽絨產業的核心集聚區,匯集了多家規模以上羽絨企業,生產的羽絨服、羽絨被、羽絨枕暢銷全國。借助鄉村足球賽事的“人氣效應”,街道積極推動“體育+消費”的融合模式,比如在賽事現場設置羽絨產品展示區,推出“足球賽事+羽絨消費”優惠活動,將觀賽與購物結合等特色內容,擴大品牌知名度。每到賽事季,恰逢冬季羽絨銷售旺季,大批人流的涌入帶動羽絨產品銷量同比增長,實現“體育賽事”與“特色產業”的雙向賦能。
該街道積極規劃“運動+休閑+美食+旅居”一體化旅游線路,串聯足球場、生態農莊、鄉村民宿等資源,推出“足球研學游”“鄉村運動休閑游”等,游客可以觀看鄉村足球賽,體驗親子足球游戲,還能走進羽絨產業園了解羽絨生產過程,品嘗吳川特色美食。在年例、春節等傳統節日期間,體育賽事與民俗活動相結合,讓游客既能感受鄉村足球的激情,又能體驗嶺南傳統文化的魅力,推動“體育旅游”成為塘尾街道的新增長點。
與此同時,塘尾街道還將健康理念融入“體育+”發展體系,構建“體育與健康融合”的服務模式。街道經常開展“送醫下鄉”活動,邀請醫生、健身教練走進村(社區),講解慢性病預防、科學運動方法;利用宣傳欄、互聯網推送健身知識、運動損傷處理技巧;鼓勵醫護人員為村民“量身定制”健身計劃,糾正不科學的鍛煉方式。
塘尾街道高楊社區建起標準化足球場。
繪就健康幸福新圖景
塘尾“體育強鎮”建設再出發
除了足球,塘尾街道還圍繞不同群體需求,打造多元化群眾體育活動,日常健身活動蔚然成風。街道和社區時常組織各類群眾性體育比賽和展演活動,如廣場舞大賽、趣味運動會等,滿足了不同年齡層次居民的健身需求。結合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舉辦籃球賽、拔河賽、趣味運動會;廣場舞、健身操、太極拳、長跑等日常健身活動遍布圩區與鄉村。
如今的塘尾街道,從圩區到鄉村,體育設施日益完善;從青年到老人,全民健身熱情高漲;從足球賽事到多元活動,體育文化深入人心。“愛運動、享健康”成為新風尚,“體育強鎮”的藍圖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回顧發展歷程,塘尾街道的“體育+”融合之路:建設標準化足球場,是為了滿足群眾“有地方運動”的需求;開展鄉村足球賽,是為了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體育+產業”融合,是為了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下一步,塘尾街道將繼續加大體育設施投入,優化公共服務,推動“體育+”融合發展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邁進:進一步完善足球、籃球等體育場地布局,實現村(社區)體育設施全覆蓋;培育更多鄉村體育賽事品牌,提升“高屋足球”、“塘頭迎春杯”的影響力;深化“體育+羽絨”“體育+旅游”融合,延伸產業鏈條,讓體育成為推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