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湛江正深入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現代濱?!愢l風情—歷史肌理—田園風光”的圈層設計,推動湛江中心城區風貌實現大提升,打造宜居宜業、近悅遠來的魅力之城。(據9月13日《湛江日報》)
城市風貌不僅是城市氣質的直觀表達,更是民生福祉的重要載體。湛江市以“3455”行動框架為抓手推進中心城區風貌提升,從時間節奏、空間布局、治理路徑三個維度“破題”,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破“節奏無序”之題,三年行動錨定“階梯式”提升路徑。城市風貌改造非一日之功,湛江以“三年三步走”避開“急功近利”陷阱:“一年樹標桿”聚焦示范引領,通過打造可感知、可復制的樣板項目,破解“市民無感、參與度低”的開局難題;“兩年展新顏”轉向全面推進,以標桿為牽引覆蓋環境整治、景觀營造等全域工作,打破“單點亮眼、整體滯后”的瓶頸;“三年造品牌”側重特色凝練,將分散的風貌亮點整合為“半島風情”城市標識,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質化困境。三步遞進既保證了改造力度,又兼顧了城市發展規律。
破“空間零散”之題,四個圈層構建“差異化”風貌體系。湛江跳出“全域一刀切”的思維定式,以“四個圈層”激活空間價值:現代沿海圈層聚焦“一灣兩岸”功能聚合,破解濱海資源“沉睡”問題;異鄉風情圈層深挖法式建筑遺存,通過東堤片區申遺喚醒“港城記憶”;歷史肌理圈層探索古埠活化模式,讓老街區從“破敗載體”變為“文化IP”;田園風光圈層依托紅樹林、鄉野資源,平衡“城市擴張”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四個圈層各有側重又相互呼應,形成“現代與傳統共生、城市與自然交融”的空間格局。
破“治理碎片化”之題,“雙五”舉措織密“系統性”實施網絡。風貌提升涉及多領域、多部門,湛江以“五大治理行動”與“五大提升計劃”形成閉環:前者聚焦“共性痛點”,從環衛保潔、交通治理到智慧管控,破解城市管理“粗放化”問題;后者瞄準“個性優勢”,圍繞四個圈層精準補短板,如灣岸品質提升激活濱海功能、新鮮城事趣玩計劃豐富市民生活。二者一“普”一“特”,既解決了“環境臟亂、設施滯后”的基礎問題,又放大了“濱海、古埠、生態”的特色優勢,避免了“重硬件、輕體驗”的治理偏差。
當濱海步道成為市民晨練的首選地,當老騎樓里飄出全新的咖啡香,當紅樹林濕地變身熱門網紅打卡點,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場景,正是湛江風貌提升“破題”之法的最佳答卷。隨著中心城區風貌提升三年行動不斷深入,湛江必將以更鮮明的城市風貌、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持續擦亮城市名片,為市民繪就更高品質的生活圖景。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