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記者從吳川市委社會工作部了解到,其于8月14日組織該市鎮村志愿者30多人到覃巴鎮那碌村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志愿服務活動,以創新方式激發群眾環境治理積極性。(8月20日《湛江日報》)
吳川那碌村的志愿服務現場,村民們手持積分兌換到的防蚊物資,臉上滿是參與后的獲得感——這一“即時積分兌換”的創新做法,用“勞動換實惠”的實在方式,讓村民從防蚊滅蚊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也讓基層防控的群眾熱情真正“燃”了起來。秋初多雨、蚊媒活躍,能否筑牢健康防線,關鍵就在于能否把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
群眾熱情要“燃”,得先找對“引火點”——回應需求,讓參與有“實惠”。那碌村的創新之所以見效,關鍵在于精準對接了村民的現實需求:近期雨多蚊蟲也多,村民對防蚊用品有需求,此時用這些物資作為積分獎勵,既解了群眾的日常之需,又讓參與防蚊滅蚊有了直觀回報。村民清理一處積水、參與一次消殺,就能即時拿到實用物資,這種“付出即有收獲”的激勵,遠比單純的口號宣傳更有說服力。反觀過去一些地方的防控,之所以陷入“干部干、群眾看”的困境,往往就是因為沒能找準群眾的“需求點”。正如村干部所說,“小積分撬動大行動”,當群眾發現參與不僅能改善環境,還能直接守護自家健康、獲得實用物資,自然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參與”。
群眾熱情要“燃”,更要添好“助燃劑”——喚醒意識,讓參與有“溫度”。在那碌村的活動中,志愿隊伍與村民一起“從公共綠地到村民院落”拉網式整治,積分兌換的過程,也是群眾學習防蚊知識、掌握清理技巧的過程。村民翻盆倒罐清積水,看到雜物清理后環境的變化,再拿到用勞動換來的實用物資,這種“沉浸式參與”帶來的,不僅是物資上的滿足,更有精神上的——“我的家園我守護”的歸屬感與使命感油然而生。這種意識上的轉變,是比物資激勵更持久的“助燃劑”——即便積分兌換活動結束,或許大部分村民仍然會主動清理陽臺的花盆積水、疏通院落的排水溝,讓防蚊習慣融入日常。
群眾熱情要“燃”,還需搭好“恒溫爐”——因地制宜,讓參與有“活力”。群眾的熱情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引”出來的。各地情況不同,激勵方式也不必千篇一律——城市社區與鄉鎮村落的需求不同,老人與年輕人的喜好也有差異,若用“一刀切”的方式動員,難免會讓熱情“降溫”。因此,激勵方式更需“量體裁衣”:在蚊蟲消殺物資需求大的鄉村,可學那碌村“即時積分兌換”,讓參與回報看得見、用得上;在居民集中的社區,可推出“無蚊家園”創建,用榮譽激勵帶動全家老幼參與,或是組建“鄰里監督小組”,讓防蚊變成小區里的互助行動;對年輕群體,還可結合志愿服務時長認證等形式,讓參與更具時代感。
吳川那碌村的實踐證明,只要找對方法、花足心思,就能把群眾的“要我做”變成“我要做”,讓防蚊滅蚊的熱情從“一點星火”聚成“燎原之勢”。當更多地方能像那碌村這樣,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激發參與熱情,當每一位市民都主動扛起防蚊責任,我們定能織密一張無死角的健康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