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遂溪縣界炮鎮老馬村,探訪老馬抗日武裝起義舊址,探尋那段被歲月塵封的紅色記憶。
老馬抗日武裝起義舊址——馬氏宗祠。
舊址尋蹤:
馬氏宗祠與陳列室 承載烽火記憶
一座古樸的建筑——馬氏宗祠坐落在老馬村,它是老馬抗日武裝起義舊址。目前,這里成為遂溪縣文物保護單位、湛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6年,遂溪縣人民政府撥款對馬氏宗祠進行修葺,讓這座見證了革命風云的建筑煥發生機。
在宗祠旁,是2018年7月建成的老馬抗日武裝起義事跡陳列室。這座水泥鋼筋結構的一層樓房,占地面積250平方米,里面陳列的史料,無聲地訴說著當年的革命故事。
村民馬德站在馬氏宗祠前,自豪地說:“這是當年老馬起義的地方,無數革命者從這里出發,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平時,常有人來參觀,聽我們講過去的事。”
在陳列室展板前,70多歲的馬華榮指著“老馬鄉先后參加革命武裝斗爭人員”名單,激動地說:“這是我父親馬朝獻和大哥馬華新,我要把他們為革命奮斗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他手機里保存著家人參加革命時拍攝的照片,眼神中滿是崇敬,并講述父親教育自己“不貪錢、做事老實”的家風傳承,讓革命精神在生活點滴里延續。
老馬村委會干部馬向明說,革命前輩馬華新十四歲參加老馬起義,后來成為一名飛行員,退休后在珠海定居,他的英雄事跡激勵著村里一代又一代人,“紅色基因在老馬村,從來沒斷過”。
在老馬起義陳列室,遂溪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程哲鳴(右一)講述那段革命歷史。
老馬起義:
南路抗日烽火燃 獨立武裝展新篇
采訪當天,遂溪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程哲鳴和記者一同走進老馬起義陳列室,為我們講述了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
老馬起義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中共南路特委領導和組織的獨立自主的廣東南路地區第一個抗日武裝起義。它猶如一聲驚雷,劃破了南路地區抗日斗爭的夜空,對南路人民抗日武裝的進一步建立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944年春,中共南路特委書記周楠赴重慶向中共中央南方局匯報工作,董必武、王若飛等領導指示南路要開展獨立自主的武裝斗爭。7月,周楠回到廣州灣,決定以老馬村為中心舉行武裝起義,建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獨立自主的抗日武裝隊伍。
隨后,周楠來到老馬村,召集遂溪縣黨組織領導人支仁山、唐才猷等開會,傳達指示并部署起義工作。會后,各項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籌集槍支彈藥、擴充各地的游擊小組、籌備糧款物資。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起義條件成熟。
1944年8月9日凌晨,遂溪抗日游擊隊首先對不抗日專反共的頑固分子張德安所率的界炮聯防隊解除了武裝。與此同時,山家、豆坡抗日聯防隊迅速將隊伍開往老馬村。天亮后,信和鄉常備隊和深坭塘自衛隊的部分隊員以及老馬、山家、后田、乾留尾、龍灣仔、斗侖、金圍、山里等村的游擊小組也全副武裝地集中到老馬村,共200多人進行武裝編隊。當天10時許,武裝起義大會熱烈舉行,支仁山代表中共南路特委宣布遂溪人民抗日聯防大隊成立,宣讀委任令:馬如杰任大隊長,陳兆榮任大隊政治委員,林杰任大隊參謀,陳開濂任聯防區主任。分析敵我形勢,鼓舞士氣,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丑惡面目。陳兆榮宣布大隊的性質、任務和紀律。
然而,這次起義震驚了當地的國民黨頑固派和日偽軍,他們妄圖將這支新生力量扼殺在搖籃中。從1944年8月到9月,敵軍三次調集重兵圍剿老馬村。起義大隊在支仁山、唐才猷的指揮下,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靈活的戰術,多次打退敵人進攻,最終成功粉碎了敵人的圍剿。
在粉碎圍剿后,根據中共南路特委指示,起義部隊于8月22日撤離老馬村,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老黨員馬蘭富講述當年的老馬起義。
精神傳承:
老黨員憶往昔 紅色力量啟新程
在老馬村,有一位深受尊敬的老黨員——馬蘭富。遂溪縣離退休干部聯誼會秘書長梁杰介紹,馬蘭富于1939年入黨,是目前遂溪縣健在的黨齡最長的老黨員。
雖已年逾百歲,但馬蘭富精神矍鑠,聲音洪亮。提起當年的老馬起義,他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1944年8月9日,21歲的我和200多名戰友一起參加了老馬起義,就在馬氏宗祠前。”老人回憶道,“當時我們聽到的指示是‘要像深坭塘村的鄉親們那樣,用血肉之軀筑起抗日長城!’”
作為老馬村游擊小組成員,馬蘭富和村民們白天務農,夜晚秘密運送彈藥,還將家中的糧食和布匹捐給游擊隊,“那時全村30多戶人家,家家都住過游擊隊員,大家齊心協力,就是為了趕走侵略者。”
起義后,馬蘭富所在的第一中隊負責保衛起義核心區域,在敵軍圍剿時,他們利用熟悉的地形與敵人周旋,夜里放冷槍,白天埋竹簽,讓敵人疲于奔命。“主力部隊趁機端了國民黨頑軍楊起德部的老巢下擔村,敵人只能灰溜溜地撤退。”老人笑著說。
抗戰勝利后,馬蘭富復員回鄉,但他始終保持著軍人本色,主動擔任老馬村義務講解員,多年來為上萬名參觀者講述“老馬起義”的故事,“我這一輩子,最驕傲的就是參加了老馬起義,保家衛國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的神圣使命!”
在馬蘭富等老黨員的影響下,老馬村的年輕一代紛紛成為紅色文化志愿者,有的還加入了“老兵關懷”志愿團隊。老馬村也成立了由退役軍人、老黨員和青年志愿者組成的宣講隊,他們走遍學校、機關、企業,講述抗戰故事,讓紅色精神薪火相傳。
如今,老馬村依托紅色資源,不斷續寫傳承篇章。“紅色記憶 薪火相傳”粵桂邊區革命紀念館藏品捐贈活動曾在此開展,村民馬康發等人捐贈大刀、刺刀等抗戰物件給湛江市博物館,讓歷史實物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
站在村里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前,村民葉召強撫摸著碑上刻有的“葉愛”二字,感慨地說:“這是我家親戚,感謝革命先烈們,為我們換來如今的幸福生活。我們要銘記老馬起義歷史,一起把老馬村建設得更美好。”
依托紅色資源,界炮鎮打造“紅色旅游+生態農業”融合發展模式,讓“老馬起義”的故事,真正世世代代講下去,讓紅色精神永續傳承、熠熠生輝。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