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龍軒村一灘涂上,數千只白鷺或振翅翩躚,或靜立淺灘,繪就出一幅生機盎然的生態畫卷。(9月14日《湛江日報》)
9月14日《湛江日報》頭版刊登了一張很“治愈”的圖片——灘涂上,一群白鷺如瑩白繁星散落,振翅時似白云掠過水面,與遠處的碧海藍天一起,構成一幅動人的生態畫卷。關于這幅圖片,最動人的注解莫過于相關報道中當地村民那句樸素的感嘆:“現在白鷺越來越多,這里成了它們的聚集地!”研究人員更是用四個字高度概括——“白鷺愛來”!
一句“白鷺愛來”,沒有華麗辭藻,卻是對湛江紅樹林生態保護最生動的“花式贊美”。因為這句贊美不是來自某個獎項、某份證書,而是來自上千只白鷺的主動選擇;不是源于刻意的宣傳招引,而是源于候鳥對宜居環境的本能奔赴。
“白鷺愛來”,贊的是湛江紅樹林織起了“安樂窩”。白鷺是檢驗一地生態質量的“活標尺”,它的聚集與否、數量多寡,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出區域生態環境的優劣。龍軒村從過往的零星見鳥,到如今“千鷺齊飛”,變化的不僅是鳥的數量,更是生態的質量。而這一變化,是紅樹林帶來的。通過紅樹林營造工程,盤根錯節的根系成了“天然凈化器”,滯留泥沙、凈化水質,為魚蝦蟹貝打造優渥生存空間;塘口放水、進水節奏的優化,讓灘涂生物繁衍更活躍,泥灘水洼里的“美食”,成了白鷺不愿離去的理由。當紅樹林長成“安樂窩”,去灘涂有“自助餐”,白鷺的“愛來”自然水到渠成。
“白鷺愛來”,贊的更是這座“紅樹林之城”的堅守。生態改善從非一蹴而就的“突擊行動”,而是日復一日的“繡花功夫”。龍軒村之所以能成為“白鷺樂園”,背后是湛江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持續投入:不只是簡單栽下樹苗,更兼顧植被修復與生物鏈培育;不局限于紅樹林本身,更統籌灘涂、塘口、水質的整體優化,開發“紅樹林+種養耦合”生態產業。紅樹林修復工程讓海岸生態系統從“脆弱”走向“強健”,塘口放水的科學調控讓灘涂生物鏈從“稀疏”變得“繁茂”,村民生態保護意識的提升讓人與鳥從“疏離”轉為“共處”。白鷺用翅膀投票,認可了湛江建設“紅樹林之城”的成效——這份來自“用戶”的認可,比任何監測數據都更具說服力。
“白鷺愛來”的背后,還藏著湛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智慧。這座城市沒有把紅樹林當作“發展包袱”,而是將其打造成“生態名片”:依托紅樹林濕地發展生態旅游,讓游客在觀鳥、賞林中感受自然之美;引導漁民轉型生態養殖,讓“護林”與“增收”形成良性循環。村民們發現,保護好紅樹林,不僅能留住白鷺,還能留住“綠水青山”帶來的長遠效益——這才是“白鷺愛來”最深層的價值:它不僅是生態保護的“成績單”,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小確幸”。
未來,只要繼續守好紅樹林、護好生態鏈,定會有更多“愛來”的故事在湛江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