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近日,記者深入我市鄉鎮校園一線,聚焦一群“00后”教育新力量,傾聽他們的教書育人故事。(9月10日《湛江日報》)
在第41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湛江日報》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將目光投向堅守在鄉鎮學校教育一線的6名“00后”教師。報道里沒有宏大的敘事,只有備課到深夜的燈光、與學生談心的身影、說服家長時的耐心——這些瑣碎卻真實的片段,恰恰勾勒出鄉村教育最動人的模樣,令筆者心生感動。
報道中兩位定向師范生的故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雷州市龍門鎮祿馬小學的陳銘坤老師,因親歷過家鄉鄉村學?!叭苯處?、缺專業英語課”的困境,毫不猶豫選擇定向培養,畢業后主動回到與自己成長環境相似的鄉村校園;廉江市新民鎮中心學校的鄭綺桐老師,以公費師范生的身份“履約歸來”,即便身兼語文、英語教學與班主任、科組長四職,也始終不忘“成為孩子點燈人”的初心。她們的選擇,不是偶然的“情懷爆發”,而是“知難而進”的博大胸懷。她們自身的經歷,就足以照亮更多鄉村孩子的路。
在教學實踐中,“00后”教師的創新并非追求形式上的“時髦”,而是針對鄉村教育痛點的精準突破。麻章中學的羅海韻老師面對課堂參與度低的問題,不搞“一刀切”,而是設計分層作業:基礎弱的學生做填空鞏固,能力強的學生寫家鄉評論,用“積分換免作業”等小機制,讓后進生第一次主動舉手;吳川的李亮老師用3D模型、新媒體創意等方式講解立體幾何,是利用數字化工具彌補鄉村學生視野局限的全新嘗試;坡頭區愛周中學的麥秋詩老師將魚燈舞元素融入舞蹈教學,既激發學生興趣,也實現了本土文化的課堂傳承。這些方法創新的核心,是讓有限的教學資源與鄉村學生的認知特點、成長環境相適配??梢哉f,因為有了這些老師的加入與用心,鄉村課堂變得更加“活”起來。
更難得的是,她們在傳授知識之外,還悄悄為學生種下了“愛家鄉”的種子。比如羅海韻老師通過湛江紅樹林紀錄片講解生命價值,陳銘坤老師以祿馬荔枝種植比喻成長規律。她們讓鄉村學生從熟悉的家鄉事物中理解知識、建立自信。鄉村教育的短板不僅在于硬件設施,更在于部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陌生感與自我認同不足,“00后”教師的這些嘗試,恰好搭建起“知識學習”與“鄉土認同”的橋梁——當學生從熟悉的紅樹林、荔枝林、魚燈舞里看見家鄉的美好,“長大后建設更美好家鄉”的念頭,便會在心里悄悄發芽。
“不用急著成為名師,先做用心的老師”,湛江經開區東簡實驗學校李陽梅老師的這番話,道出了“00后”鄉村教師的純粹與真誠。他們沒有被浮夸功利的“雜音”影響,也沒有因鄉村教學的瑣碎而懈怠,而是將精力都放在了教學上、放在學生身上,以持續的投入、務實的創新、艱苦的奮斗,為鄉村教育注入一股青春動能。這份“用心”,是鄉村教育最珍貴的“軟實力”。
希望這份“用心”能被更多人看見,也希望尊師重教的氛圍能真正落到實處:少一些對鄉村教師“沒前途”的偏見,多一些對他們教學創新的認可;少一些“只看成績”的功利評價,多一些對“用心育人”的包容;少一些“打卡留痕”的形式主義,多一些對鄉村教師的保障。那么我想,湛江鄉村的教育之花,一定會開得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