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湛江市委、市政府印發《湛江市發動群眾共建美好家園“七項行動”工作方案》;日前,市文明辦印發《關于開展“建設城市文明迎接十五運”專項行動工作方案》。 (9月3日《湛江日報》)
9月3日湛江日報頭版刊登了兩則新聞:一則是湛江市發動群眾共建美好家園“七項行動”啟動,另一則是我市開展“建設城市文明迎接十五運”專項行動。兩則新聞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發動群眾參與。
“七項行動”圍繞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的各大重點領域展開,每一項均明確了群眾參與的具體路徑與工作方法;“建設城市文明迎接十五運”圍繞文明環境、文明交通、文明服務、文明觀賽、文明宣傳等5個方面展開——讓群眾站上“C位”。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讓群眾站在“七項行動”“建設城市文明迎接十五運”的“C位”,本質上是堅持群眾路線、凝聚強大群眾力量。遙想當年,湛江人民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向旱魃宣戰,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里,三十萬勞動大軍憑借鋼鐵般的意志和勤勞的雙手,成功攔腰斬斷九洲江,建成鶴地水庫,開鑿出蜿蜒112公里的青年運河,讓滔滔江水潤澤了這片干涸已久的紅土地,改寫了雷州半島干旱的歷史,更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的力量。
群之所為事無不成,眾之所舉業無不勝。時至今日,“七項行動”明確群眾參與路徑,“建設城市文明迎接十五運”圍繞群眾可感知的文明場景發力,本質上是對這種精神的延續——共建美好家園、文明迎十五運,都離不開群眾參與;唯有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以“受益者”做“建設者”,這些專項行動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行穩致遠。實踐證明,傳承發揚建庫開河過程中凝聚的精氣神,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其中,依然是我們奪取新的勝利、創造更多奇跡的關鍵所在。
都知道要發動群眾參與,但難就難在如何有效激發群眾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突破口,在找準人民群眾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讓“號召”變成“共鳴”,最終才能畫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圓。無論是“七項行動”,還是“建設城市文明迎接十五運”,關鍵是要讓群眾認識到:這不是自上而下的“要求”“任務”,而是與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家鄉事”“自家事”。比如“七項行動”中的“交通安全治理群眾助力行動”、“建設城市文明迎接十五運”中的“文明交通提升行動”,從文件來看是城市管理的要求,但如果從群眾視角來看,就是一句話:文明出行,平安回家。必須讓市民群眾了解到,“小頭盔·大安全”宣傳也好,建立摩電交通違法行為AI勸導系統也好,都是為了“大家好”。當市民都意識到這是“為我好”,是為了合力解決城市生活中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時,群眾的主動性自然會被激發。轉變的催化劑,正是治理視角的切換:從“我們要做什么”轉向“群眾需要什么”,從“要求群眾參與”轉向“邀請群眾同行”。
群眾參與的深度,將決定行動覆蓋的廣度、城市發展的高度。從當年的建庫開河,到今日的“七項行動”“建設城市文明迎接十五運”,我們力所能及的一份貢獻看似微小,卻終將匯聚成推動城市進步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