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中國進入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
此時,廣東高雷地區各界愛國進步力量,先后組織成立抗日救亡團體,開展一系列抗日救亡宣傳活動;部分進步青年奔赴延安等地,尋找中國共產黨,尋求抗日救國真理。
1937年8月,廣州灣晨光小學校長許乃超與遂溪縣立第七小學教師何森等人聯合發起成立“遂灣聯合抗日宣傳工作團”,團址設于遂溪麻章第七小學。該團下設演劇隊、街頭宣傳隊、下鄉工作隊、歌詠隊和墻報組,廣泛開展話劇演出、街頭演講、歌詠宣傳等活動,并在赤坎文化戲院首次公演《保衛盧溝橋》,引起轟動。工作團還創辦《救亡旬刊》和《怒吼》等刊物,傳播抗日思想,動員民眾參與救亡運動。
同年夏,廣東省立雷州師范學校(雷師)學生王文劭、肖漢輝等十余人組織暑期宣傳隊,深入城鄉開展抗日宣傳。同年冬,黃其江、唐才猷等人在校組織讀書會,閱讀《大眾哲學》《新華日報》等進步書刊,探討抗日真理。12月,雷師進步學生開辦“雷州圖書供應社”,銷售《論持久戰》等著作,傳播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
信宜縣懷新中學、信宜中學等校師生也組織抗日宣傳隊,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劇目,開展募捐和讀書活動。東鎮“梅修書室”和“太乙社”“掙扎社”等青年團體亦積極參與街頭劇演出、傳單發放和墻報出版,推動抗日思想傳播。
1937年冬,中共廣州外縣工作委員會派黨員肖光護和進步青年黃存立赴梅菉、廉江等地開展抗日活動。肖光護以梅菉市御侮救亡會名義組織大規模火炬游行,黃存立則在廉江參與組建抗日武裝和青抗會,推動地方抗日運動發展。
同時,高雷地區進步青年如黃其江、陳其輝、梁毅等人積極外出尋找中國共產黨,部分青年如梁毅、廖蓋隆、鄭為之等最終奔赴延安,進入抗大、陜北公學等機構學習,接受革命教育,投身抗日洪流。
1937年高雷地區的抗日活動以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為主體,通過組織宣傳團體、開展文藝演出、創辦刊物、建立讀書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動員民眾,傳播抗日理念,為后續長期抗戰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遂灣聯合抗日宣傳工作團團址——遂溪縣立第七小學舊址(資料圖)
1938
1938年,日軍大舉進攻華北、華中地區。八路軍在華北打破日軍九路圍攻,國民黨軍隊在武漢會戰中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被擊破,中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是年,廣東省成立民眾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會,委任抗日愛國將領張炎為廣東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中共廣東省委和廣州外縣工委、香港海員工委等組織,先后派黨員和工作團到高雷地區,聯合張炎,發動民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和建黨工作。高雷各界積極募捐抗戰物資,支援前線抗戰。
1938年2月,原第十九路軍將領張炎擔任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轄高州六屬(吳川、廉江、化縣、茂名、信宜、電白)及兩陽(陽江、陽春)。張炎積極推動各縣成立統委會,組織自衛武裝,開展軍事訓練,動員民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槍出槍”,共同抗戰。
同年8月,廉江、遂溪等地相繼成立“青年抗敵同志會”(青抗會),吸收大批進步青年,開展宣傳、募捐、義演等活動,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重要抗日群眾組織。婦女組織也逐步建立,如第十一區婦女抗日服務總隊和遂溪婦女抗敵同志會,推動婦女參與救護、宣傳、保育等工作。
日軍為切斷中國大陸與海南島的聯系,頻繁轟炸徐聞縣城。1938年2月6日,日機首次轟炸徐聞,投彈8枚,炸死16人,毀壞商店民房多處。此后數年,日軍持續空襲徐聞,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登云塔周邊街區幾成焦土。
高雷軍民亦積極反擊。1938年5月,徐聞竹山村聯防隊發現日軍汽艇偵察,立即追擊并在仕尾村角展開槍戰,成功擊退日軍。縣政府事后犒勞聯防隊員,鼓舞了民眾抗戰士氣。
中共廣東省委、香港海員工委等先后派遣黨員和工作組進入高雷地區,恢復和發展黨組織,推動抗日統一戰線。5月,延安“抗大”畢業生陳哲平等6人組成工作組赴廉江,以社會訓練班教師身份開展宣傳和建黨工作。同年夏,中山大學黨員李康壽到遂溪中學建立支部,秘密發展黨員。
12月,應張炎請求,中共粵東南特委派香港學賑會青年回國服務團赴高州,協助張炎開展民運工作,培訓干部,印發《論持久戰》等著作,并在農村開展宣傳和賑濟活動。
《南聲日報》在梅菉創刊,發行量最高達5000份,被譽為“南路人民抗日喉舌”,積極宣傳中共抗日主張,報道八路軍、新四軍戰況。此外,《救亡旬刊》《青年陣地》《老百姓》等報刊也在高雷地區廣泛流傳。
各類文藝團體活躍城鄉,如遂灣聯合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團、春雷劇社、廉江孩子劇團等,通過話劇、雷劇、歌詠等形式開展抗日宣傳,動員民眾。
廣州淪陷后,香港至內地的交通線受阻。八路軍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派人在廣州灣(今湛江)設立交通中轉站,以晨光小學為據點,護送人員、轉運物資,成為連接香港、桂林、重慶的重要樞紐。
張炎作為國民黨抗日將領,積極與中共合作,邀請共產黨員協助培訓干部、組織民眾,甚至親赴香港通過廖承志請求中共派人支持。他還果斷肅清漢奸,處決林繩武、許寶石等叛國分子,鞏固抗日后方。
1938年,高雷地區在國共合作背景下,初步形成了軍民團結、多方參與的抗日救亡體系。中共地下組織的恢復、群眾團體的建立、文化宣傳的開展以及軍事斗爭的推進,為后續長期抗戰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共遂溪縣中心支部成立地舊址——赤坎潮州會館(資料圖)
1939
1939年春,日軍侵占廣東海南島、潿洲島,頻頻轟炸、竄犯高雷沿海地區,雷州半島局勢日益嚴峻。高雷各縣執行“焦土抗戰”政策,自毀城墻、公路、橋梁等,組織民眾自衛武裝,開展軍事訓練,準備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
法租界廣州灣發揮特殊作用,轉送大量抗戰人員和抗戰物資,有力支援欽廉前線和瓊崖人民的抗日斗爭。
中國共產黨在高雷地區的組織建設與抗日動員工作取得顯著進展。1939年元旦,中共遂溪縣中心支部在赤坎潮州會館成立,黃其江任書記,推動青抗運動向農村深入。同年1月,中共高雷工作委員會(高雷工委)在高州益壽庵成立,周楠任書記,統一領導遂溪、海康、徐聞、廣州灣、廉江、吳川、梅菉、茂名、信宜、電白、化縣等地黨組織,大力發展黨員,推動抗日救亡運動。
遂溪黨組織通過舉辦抗日民眾夜校,深入農村開展宣傳與文化教育,至1939年底共辦夜校80余所,吸收大量青年農民加入青抗會,并建立兄弟會、姐妹會、自衛隊等群眾組織。青抗會多次組織軍事訓練活動,如門頭嶺露營、同文嶺野營等,提升會員軍事素質,并選派骨干參加張炎組織的南路特別守備區學生隊,掌握武裝力量。
1939年,日機多次轟炸徐聞、電白、茂名、遂溪、梅菉、海康、廉江等地,學校、醫院、政府機關成為重點目標,大量校舍被毀,師生流離失所,教育教學秩序受到嚴重沖擊。
瓊崖抗日總隊于1939年4月在西營(今霞山)設立廣州灣辦事處,建立雷瓊交通線,經徐聞打銀村、龍塘良友茶店等交通站,轉送人員、電臺、藥品等物資支援瓊崖抗戰。中共高雷工委亦通過菉塘交通站協助轉運工作,形成地下交通網絡。
1939年,遂溪、廣州灣民眾組織慰勞團前往欽廉前線慰問蔡廷鍇部,傳遞民眾支持,鼓舞抗戰士氣。同年12月,日軍飛機首次轟炸廣州灣,雖未造成重大傷亡,但打破法租界“安樂窩”幻象,引發外交抗議。
1939年,高雷地區在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共同推動下,形成了較為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通過組織建設、群眾動員、軍事訓練與后勤支援,為后續抗日游擊戰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十一區游擊干訓班舊址——梅菉隔塘廟(林葉嬋 攝)
1940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侵華策略由軍事進攻轉為政治誘降,汪精衛集團公開投降。日軍為迫使國民黨投降,切斷世界援蔣線路,并對廣州灣實施“禁運”,但遭到廣州灣市民的極力反對。
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掀起反共高潮,強令解散青抗會、香港青年回國服務團等抗日團體。中共廣東南路特委和高雷各縣黨組織發動群眾開展反汪肅奸活動,回擊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堅持團結抗戰。
1940年2月,中共廣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鞏固黨組織的指示,撤銷原高雷工委,正式成立中共廣東南路特委,由周楠任書記,陸新、劉談鋒、黃其江、張進煊等為委員,溫焯華任組織部長。特委機關由高州遷至法租界廣州灣(今湛江市區),以利于隱蔽工作。南路特委成立后,迅速調整所屬各縣黨組織,成立廉江縣委,改組遂溪中心縣委為遂溪縣委,并加強對茂名、電白、化縣、信宜等地黨的領導力量。
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發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南路特委堅決貫徹黨中央“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方針,組織開展反汪肅奸活動和群眾性抗議行動,回擊國民黨解散青抗會等抗日團體的行為。
1940年春,廣州灣多家學校爆發反汪罷課斗爭。益智中學、學談機械學校、晨光小學、四維小學、南強中學等校師生在中共廣州灣支部領導下,揭露汪精衛投降罪行,罷課抗議。東海島覺民小學師生亦舉行21天罷課,迫使校方辭退破壞抗日活動的教師。
3月29日,中共黨員周崇和、文允武在茂名云潭鄉散發八路軍反誣陷通電時被捕。國民黨南路行署企圖借此制造“張炎通共”案件。張炎在中共組織勸說和群眾請愿壓力下,以“假越獄”方式釋放周、文二人。事后,國民黨以“赤化南路”為由迫使張炎辭去第七區專員職務,并解散學生隊等抗日團體。這一事件反映了高雷地區國共合作的復雜性與局部破裂。
4月4日,遂溪青抗會在黃略村石楊小學召開反汪大會,七千余人參加,手持武器,高呼反汪口號,抗議國民黨解散青抗會。中共黨員陳明景當場劈斷小樹示警,表達堅決抵抗之意。東海、廉江等地也相繼舉行反汪集會游行,聲勢浩大。
廣州灣作為當時中國南方重要對外開放港口,承擔了大量抗戰物資轉運任務。1940年7月,日軍強迫法當局實施“禁運”,企圖切斷物資內輸通道。廣州灣商會組織召開市民大會,推舉代表請愿,要求放寬貨運限制,甚至醞釀罷市。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派出輪船至廣州灣裝運鎢、銻等特礦物資,突破日軍封鎖。據統計,1940年從廣州灣運出鎢砂242噸、純銻1730噸、生銻1047噸,有力支持了抗戰物資供應。
1940年高雷地區的抗戰斗爭,既包括中共地下組織的鞏固與群眾動員,也包括廣泛的輿論斗爭與物資保障工作。在面對日、偽、頑固派多方壓力的背景下,高雷軍民堅持團結抗戰,保障物資通道,開展政治與輿論斗爭,為華南抗戰的堅持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甘霖夜校遺址——甘霖村梁氏宗祠(李振龍 攝)
1941
1941年3月,日軍發動“雷州方面切斷作戰”,在高雷沿海地區燒殺搶掠,強硬接收廣州灣緝私權,企圖控制整個高雷地區。高雷軍民奮起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共南路各級組織轉變活動方式,加強革命氣節教育,純潔、鞏固組織,積蓄力量,隱蔽待機。
年初,日軍雖未發動大規模地面進攻,但其海空軍活動頻繁,對高雷地區的封鎖與襲擾持續不斷。日軍艦艇游弋于湛江外海(時稱廣州灣海域),企圖切斷中國賴以維系的外援物資通道。日機多次空襲梅菉、水東、電白等沿海城鎮及軍事設施,造成平民傷亡與財產損失,戰備形勢日趨緊張。
1941年3月3日,駐雷州半島的日軍為擴大占領區、徹底控制法租界廣州灣外圍,悍然出兵進攻毗鄰廣州灣的寸金橋。駐守此地的中國軍隊第175師、155師部分官兵與地方自衛隊奮起抵抗,與日軍展開激戰,極大地震動了當地民眾與國際社會。
1941年1月,粵桂邊區的戰局轉向緩和,中共粵南省委決定撤銷粵桂邊工委,周楠復任南路特委書記。粵南省委組織部長王均予到南路傳達省委的上述決定,并指導和幫助南路特委領導機關轉變和改進工作作風。
1941年5月,中共南路特委在王均予的指導下,改變工作方式,采取分片負責制,把南路分為雷州、高州、欽廉3片,特委書記周楠兼管雷州地區等。同時,特委機關的干部也大多分派到各縣去加強指導和領導工作。
中共高雷各級組織轉變活動方式,使黨扎根于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村,鞏固和發展了組織。如遂溪的中區、東區、西區建立了一批農村黨支部或黨小組,發展黨員300多人等。黨在農村繼續開展教育群眾、組織群眾的工作,拓展新的陣地,為武裝抗日打下基礎。
黃略反汪大會會場舊址——石揚小學(資料圖)
1942
太平洋戰爭爆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朝著有利方向發展。但日本侵略者為了把中國變成其進行太平洋戰爭的后方基地,加緊推進“南進”戰略。1942年,中國抗戰進入最艱難時期,廣東南路面臨淪陷的危險。為做好開展南路敵后抗日游擊戰爭準備,中共粵南省委派王均予到南路指導工作,各級黨組織改黨委制為特派員制,著力開展整黨整風,深入基層秘密建立發展抗日游擊小組,準備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
1942年2月,中共粵南省委派組織部長王均予到南路指導工作。在王均予的指導下,南路特委將委員制改為特派員制,實行單線聯系,強化組織的隱蔽性與戰斗力。周楠擔任特委全面工作負責人,溫焯華、楊甫、陳恩分別負責高州、欽廉、雷州地區工作。這一調整為后來淪陷后的游擊戰爭奠定了組織基礎。
特委還組織開展整風學習,成立中心學習組,集中學習《整頓黨的作風》等延安整風文件,強調黨性教育、調查研究與群眾路線,提升了黨員的政治素質和斗爭能力。
著名“船王”許愛周是這一時期高雷商界抗戰的代表人物。1942年初,他攜家眷從香港返回廣州灣(今湛江市區),并以自有輪船“大寶石”號繼續開辟廣州灣至越南海防的航線,轉運抗戰物資。香港淪陷前夕,他毅然鑿沉“臺山”“泉州”兩輪,避免資敵。此外,他還大力資助張炎將軍的抗日學生隊,并動員商界捐款捐物,甚至將兒子婚禮所需10萬元全部捐出,用于支援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春,一批文化名人如夏衍、馬師曾、紅線女、薛覺先、趙少昂、黃友棣等因香港淪陷撤至廣州灣。他們以戲劇、美術、音樂、教育等多種形式開展抗日救亡活動。馬師曾組建“抗戰劇團”,在赤坎、西營多次義演,拒絕日方利誘;薛覺先、明星話劇團等也積極排演《明末遺恨》《海國英雄》等抗日劇目。趙少昂、黃友棣等人則開辦畫苑、音樂班,傳播進步文化,培養青年人才。這些活動不僅鼓舞了民眾抗戰士氣,也促進了高雷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
在中共南路特委的部署下,高雷各地黨組織自1942年春起廣泛組建秘密抗日游擊小組,收集槍支、培訓骨干,為開展游擊戰爭做準備。遂溪、海康、徐聞、廉江、吳川、廣州灣等地陸續建立起一批游擊小組和群眾武裝。至1944年,海康縣游擊小組人數超過2000人,徐聞下洋地區也組建了16個小組。廣州灣黨組織還在多所中學和郊區村莊發展游擊力量,并成立裝卸工會與海員工會,動員工人參與抗戰。
南興鎮圓覺寺在釋遠和師傅的支持下,成為中共海康黨組織的重要交通站和會議地點。從1942年起,沈斌、歐汝穎等地下黨領導人常在此隱蔽活動,寺中還承擔情報傳遞任務,體現了宗教界在抗戰中的特殊貢獻。
日軍為切斷中國沿海補給線,加強對九洲江安鋪段等地的轟炸。1942年春,多次遭日機追擊的“海健”號貨輪最終被炸沉。安鋪鎮多次遭轟炸,造成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暴露了日軍對民用目標的無差別攻擊。
1942年是高雷地區抗戰由準備轉向實戰的關鍵一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雷各界團結一心,通過組織調整、物資支援、文化動員、武裝準備等多種方式,為1943年日軍入侵雷州半島后對其進行游擊戰爭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段歷史,是南路人民不畏強暴、堅持抗戰的重要篇章。
鉤鐮嶺戰場遺址。(資料圖)
1943
1943年2月,日軍為了進一步控制中國海上交通線和支援太平洋戰爭,派遣一支混成旅團侵占雷州半島,并“和平進駐”廣州灣。日軍在淪陷區組建偽政權和偽軍,企圖以華制華,加強對高雷侵占區的控制,經常對侵占區及周圍進行“掃蕩”。
面對日軍的進攻,國民黨駐軍進行抗擊,后向高雷北部山地退卻。中共南路特委決定全力武裝抗日,部署高雷各地成立抗日聯防區,組建聯防抗日自衛武裝,開展敵后抗日武裝斗爭。
1943年是高雷地區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的關鍵一年。日軍為控制華南沿海交通線、支援太平洋戰場,于2月發動了對雷州半島和廣州灣的大規模進攻。日軍獨立混成第23旅團等部隊共4000余人,在海軍陸戰隊配合下,于2月16日凌晨在通明港、下嵐港登陸,迅速占領海康縣城,繼而推進至客路、城月、洋青、遂溪等地。2月20日,日軍與法方簽署《廣州灣共同防衛相關現地協定案》,實現所謂“和平進駐”廣州灣。至此,雷州半島大部及廣州灣淪陷。
日軍在占領區實行“以華制華”策略,扶植偽政權和偽軍,如符永茂部、“三雷和平救國軍”等,并設立偽縣政府及各類維持會,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同時,日軍在遂溪修建軍用機場,強征民工,屠殺無辜,制造“萬人坑”慘案,暴行累累。
面對日軍的侵略,國民黨軍隊雖進行抵抗,但因兵力與裝備劣勢,逐步退守至北部山地。重慶國民政府于2月24日照會維希政府,宣布廢止中法《廣州灣租借條約》,以示抗議。
中共南路特委則積極發動群眾,組建抗日武裝,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各地成立抗日聯防區,如吳川抗日聯防區、海三區青年武裝抗日政治工作隊、卜巢山中隊、塘仔抗日聯防自衛隊等,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武裝斗爭和統戰工作。其中,詹式邦、陳信材等人在吳廉邊區組織的聯防武裝,多次成功襲擊日偽據點,顯著提升了民眾抗日信心。
1943年內,高雷地區軍民在多處展開反掃蕩、拔據點、殲偽軍等戰斗,如潮溪戰斗、襲擊馮家塘稅站、拔除大菜村偽軍據點等,雖有不少犧牲,但也有效打擊了日偽氣焰,積累了敵后抗戰經驗。
1943年高雷抗戰呈現出國民黨軍隊正面防御與中共領導敵后游擊相結合的特征,民眾抗日意識高漲,抗日武裝逐步壯大,為后續抗戰奠定了組織與群眾基礎。
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地舊址——泮北遺風小學。(陳東 攝)
1944
1944年上半年,高雷各地抗日聯防區和人民抗日武裝日益壯大,對日偽軍給予有力的抗擊。
下半年,侵雷日軍為北上廣西配合打通湘桂線,頻頻向遂溪、廉江、吳川、梅菉、化縣等地進犯。中共南路特委貫徹中共中央南方局關于開展獨立自主抗日武裝斗爭的指示,在遂溪發動和領導了抗日武裝起義,大力發展黨直接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隊伍,把高雷以致南路敵后抗日游擊戰爭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1944年8月9日,中共南路特委在遂溪縣老馬村發動武裝起義,宣布成立“遂溪人民抗日聯防大隊”,由馬如杰任大隊長,陳兆榮任政委。起義部隊整合了界炮、山家、豆坡等多支地方聯防隊和游擊小組,共200余人,標志著高雷地區中共直接領導的獨立自主抗日武裝正式成立。此后,部隊在吾良村進行整編,擴編為“雷州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一大隊”,并計劃南下海康、徐聞開辟新的根據地。
1944年2月,黃其煒中隊在遂溪白水塘襲擊偽軍自警團,俘虜團長陳惠珍,但在取槍途中遭日軍伏擊,黃其煒等11人英勇犧牲。此次戰斗雖失利,但彰顯了游擊隊的英勇與不畏犧牲精神。
信和鄉民眾抗日聯防區在1944年初春成功擊退日軍400余人及坦克、騎兵的三路進犯,依靠地形和土槍土炮,發揮“麻雀戰”優勢,迫使日軍潰退。
11月23日,成安鄉抗日聯防隊在鉤鐮嶺伏擊日偽軍,擊斃日軍小隊長松川以下50余人,繳獲指揮刀、望遠鏡等物資,成為廉吳邊地區抗日武裝主動出擊的典范。
徐聞沿海各村成立抗日游擊小組和聯防隊,多次襲擊日軍艦艇和飛行員。1944年7月,民眾在羅斗沙圍困故障日機,兩名飛行員跳海溺亡;9月,擊毀日軍航標,俘獲日軍4人。
9月,徐聞新寮鄉哨船隊和鄉隊伏擊日軍機帆船,俘虜日軍30人,繳獲機槍、步槍等裝備,雖后被國民黨當局解散,但仍鼓舞了民眾抗日信心。
中共南路特委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推動各階層參與抗戰。例如在徐聞北區,中共黨員曾尚紀與國民黨教育科長吳其豪合作,成立抗日聯防隊,多次伏擊日偽軍。廉江、遂溪等地也紛紛成立由中共主導的抗日聯防隊和自衛隊,形成軍民聯合抗日的良好局面。
1944年,日偽軍在徐聞、廉江等地多次實施“掃蕩”,屠殺平民,燒毀村莊。例如在徐城鎮黃黎村,日軍屠殺村民、強奸產婦,暴行被編成雷歌傳唱;在安鋪鎮,日偽軍兩次集體屠殺民眾達1100余人。這些暴行進一步激發了高雷人民的抗日決心。
1944年,高雷地區的抗日斗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步實現了由分散游擊向集中作戰、由隱蔽活動向公開武裝的轉變。通過多次戰斗和廣泛動員,不僅沉重打擊了日偽軍,也為1945年的全面反攻積累了力量、奠定了基礎。
遂溪西北區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山家新村祠堂。(張弸 攝)
1945
春夏間,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節節勝利,中國抗戰進入局部反攻。中共南路特委在高雷地區加強與張炎合作抗日。中共南路特委相繼在廉江、化縣、吳川、梅菉、徐聞等地發動和領導抗日武裝起義,成立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張炎率領所部起義,成立高雷人民抗日軍。高雷地區人民抗日武裝迅速發展,敵后抗日根據地不斷建立和擴大。
南路特委黨員培訓班舊址——赤坎西更樓。
8月,中國軍民展開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接著,中國政府收回廣州灣,設立湛江市。9月21日,侵雷日軍在赤坎簽署投降書,高雷抗戰取得最后勝利。
這一年春夏,中共南路特委在高雷地區積極行動,加強與張炎的合作抗日。在此期間,高雷地區多地發動了抗日武裝起義。1月6日,中共吳(川)廉(江)邊特派員黃景文率700余人在廉、吳邊境起義;1月8日,廉(江)化(縣)邊黨組織負責人陳醒亞、羅明集結武裝隊伍舉行起義;1月14日,楊生以龍灣抗日游擊中隊為骨干力量組織300余人起義;1月16日,中共南路特委在平坦鄉鶴山村集中廉化吳邊境各地起義部隊進行整編,成立南路人民抗日游擊隊(后改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
吳川中區抗日武裝起義也在1945年1月展開。1月6日,中共吳中區特派員王國強接到起義通知后率隊行動,雖因黃景文部隊未按時到達而暫時撤退,但1月9日,王國強組建的“陳大隊”宣布起義,1月14日,該大隊與張炎部隊配合,攻入吳川縣府監獄,釋放革命者和無辜群眾200多人。
茂化吳梅邊抗日武裝起義同樣于1月16日舉行,吳(川)梅(菉)茂(名)化(縣)邊特派員黃明德組織起義,攻下多個鄉公所及警分所,繳獲武器,成立南路人民抗日游擊隊,后整編為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一支隊第四大隊。
1945年1月,高雷各地黨組織舉行的抗日武裝起義此起彼伏,為成立統一的抗日武裝力量奠定了基礎。1月19日,中共南路特委在吳川泮北遺風小學召開會議,宣布成立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周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筱峰任參謀長,溫焯華任政治部主任,全軍約3000人。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后,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同日、偽、頑軍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
張炎領導的高雷人民抗日軍也在這一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1945年1月13日,張炎在樟山村宣布起義,1月14日,他與詹式邦率所部700余人進攻吳川縣府所在地塘?并攻克,1月19日,把起義部隊改為高雷人民抗日軍,公開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團結抗日主張。
在各地抗日武裝積極行動的同時,高雷地區還發生了多次戰斗和重要事件。1945年1月14日,扶柳村抗日游擊隊遭遇日偽軍“掃蕩”,經過激烈戰斗,打死日軍軍官水野,但日偽軍不甘失敗,又進行了第二次“掃蕩”,給扶柳村帶來巨大損失,不過游擊隊也給予日偽軍有力打擊。
1945年,高雷地區還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和聯防區。遂溪西北區抗日民主政府于2月成立,全德珠任區長,鄭南任副區長,下設多個部門,管轄四個聯防區,開展了發展人民抗日武裝、加強鄉村聯防等多項工作;遂北抗日聯防委員會于春節過后成立,以陳屋塘村為中心,與遂溪西北區抗日聯隊區及廉江新塘抗日聯防區連成一片。
1945年,高雷地區還發生了一系列戰斗,如鑒(江)羅(江)阻擊戰、三陽橋伏擊戰等。這些戰斗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展現了高雷人民的抗戰決心。在鑒(江)羅(江)阻擊戰中,駐守城郊的部隊合力阻擊日軍,擊斃日軍大隊長高橋;三陽橋伏擊戰中,抗日聯防武裝和游擊小組成功殲滅大部分日軍。
1945年5月間,南路各地的中共黨組織在初步總結起義的經驗教訓后,各方面的工作迅速恢復。為部署以后的工作,南路特委在廣州灣召開工作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周楠、溫焯華、陳恩等人。會議在全面回顧南路起義以來的工作,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發展南路抗日游擊戰爭一定要建立根據地和一支主力部隊,以敵后根據地為依托,依靠主力部隊同地方黨組織的緊密配合,打開南路抗戰新局面。為了提高部隊的素質,增強作戰能力,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會議決定大力整訓部隊,統一編為5個團。
1945年8月,中國軍民展開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接著,中國政府收回廣州灣,設立湛江市。9月21日,侵雷日軍在赤坎簽署投降書,高雷抗戰取得最后勝利。廣州灣人民歡慶抗戰勝利,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國民政府還將赤坎的“中國大馬路”易名為“九二一路”,“巴土基路”改名為“光復路”。
侵雷日軍代表簽署投降書。(資料圖)
1945年高雷地區的抗戰,是中國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年里,高雷人民在中共南路特委的領導下,與國民黨愛國將領合作,通過武裝起義、戰斗、建立政權和聯防區等多種方式,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其英勇事跡和愛國精神值得永遠銘記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