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城市治理模式中,流動攤販常被視為“管理對象”,但坡頭區的“奧體夜市”治理模式證明,當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當攤販從被動約束轉向主動參與,城市治理便有了溫度與活力。通過“一證一牌一檔”的規范管理,166個攤位有了“身份認證”,但真正讓治理升溫的,是“金牌攤主”自治機制的創新。這些由攤主自主投票選出的管理者,不僅維護環境衛生,更在調解糾紛、傳達政策中扮演著“橋梁”角色。當攤主們自發籌資維修廣場地磚、自費購買清潔設備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責任意識的覺醒,更是城市治理中“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實踐。這種自治機制讓攤販從城市治理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在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也守護著城市的公共利益。
城市治理的精度,往往體現在對細節的把控上。坡頭區建立的“一對一”包聯制度,讓執法隊員與攤販結成“治理共同體”。這種“管家式”服務,既避免了“一刀切”的粗暴管理,又將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底線要求轉化為可量化的考核指標。2020年至今清退超10戶、主動退出超30戶的數據背后,是“嚴管厚愛”的治理智慧。更值得稱道的是,五部門聯合出臺的《奧體小夜市實施方案》打破了部門壁壘,形成了監管合力。這種“監管+服務”的雙重邏輯,讓城市管理既有力度更具溫度。
無論是重自治還是強監管,其背后的溫情治理模式無不彰顯著城市人文精神。坡頭區的實踐證明,城市治理的溫度,體現在對特殊群體的關懷中,蘊含在制度設計的巧思里,更彰顯于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中。這種溫度,是允許流動攤販在指定區域規范經營的包容;是既保留市井煙火氣又維護公共秩序的智慧;是讓攤販在獲得經營權的同時承擔環境責任的公平。
從“管理”到“治理”,從“被動約束”到“主動參與”,坡頭區的探索與實踐為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經驗。當自治機制與聯動監管形成良性互動,當制度剛性與治理溫度有機融合,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城市“顏值”的提升,更是民生“溫度”的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