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民鎮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緊扣“體育+”融合戰略,推動足球從群眾愛好向規模化產業轉型。(9月1日《湛江日報》)
在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關鍵階段,廉江新民鎮以“足球+”為支點,仿佛找到了一把精準的“鑰匙”——它既打開了鄉村公共服務升級的通道,又激活了縣域經濟融合的脈絡,更重塑了鄉村精神凝聚力。
“足球+”,是如何“踢”出個未來的呢?
“足球+設施”是撬動鄉村公共服務升級的支點。實施“百千萬工程”,就是要讓鄉村群眾共享優質公共服務。新民鎮的實踐并非始于“高大上”的規劃,而是從當地村民群眾的需求出發——1個標準球場承載著民眾的運動熱情,村民擺攤助威的煙火氣,激活了體育設施對人氣的聚合效應。如今規劃中的多規格球場、游泳館、足球公寓,以及對龍村小學閑置場地的盤活,本質是將足球設施從“運動空間”升級為“公共服務平臺”。這種基于“足球+”的探索,讓體育設施成為城鄉要素互通的“中轉站”,契合了“強縣促鎮帶村”的資源統籌需求。
“足球+產業”是打通鄉村經濟內循環的關鍵。鄉村經濟的短板往往在于產業鏈短、附加值低。新民鎮的智慧在于,沒有將足球局限于賽事本身,而是延伸出“足球+”的產業鏈條:規劃中,紅土文化館里的新民米粉、番石榴,將讓觀賽游客轉化為土特產消費者;串聯當地幾處打卡點的旅游線路,將讓足球賽事與鄉村文旅形成共振;未來的場地租賃、足球培訓、企業團建,更將創造持續的經濟增量。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1+1”,而是以足球為流量入口,激活閑置土地、特色農產品、鄉村文旅等沉睡資源,讓“看球”變成“消費”,讓“人氣”變成“收入”,真正實現“足球聚人氣,人氣促發展”的良性循環。
“足球+文化”是涵養鄉村精神凝聚力的內核。鎮干部說,“新民要打造特色品牌,足球就是最好的名片。”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就是足球承載著當地村民的集體回憶與美好期待。那些用紙膠帶纏成的“紙團球”,見證的是鄉村體育的萌芽;當地的斷箭足球俱樂部從20人到700多人的壯大,彰顯的是群眾自發的文化認同。當足球造型的路燈點亮鄉間夜晚,當賽事成為村民共同的節日,這種由體育催生的歸屬感與向心力,為群眾更加積極參與“百千萬工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民鎮的“足球+”實踐,本質上是對“百千萬工程”路徑的基層創新:它沒有盲目追逐“高大上”產業,而是立足“群眾有熱情、本土有資源”的實際,以足球為紐帶,讓當地的公共服務、經濟、文化實現深度融合。只要找準本土優勢、緊扣群眾需求,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足球,也能成為撬動鄉村蝶變的獨特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