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武漢8月20日電(趙夢琪、王藝霏、陳章語)鼓點如急雨,鐃鈸若山崩。舞臺中央,“穆桂英”身披繡金女靠,雉翎高聳,一個亮相,目光如炬,不怒自威……這是2025年第十一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上,河南代表隊戲曲表演《穆桂英掛帥》中的經(jīng)典瞬間。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位英姿勃發(fā)的“女元帥”,竟是一位完全無視力的盲人。
圖為2025年第十一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上河南代表隊帶來的戲曲表演《穆桂英掛帥》。 新華網(wǎng)發(fā)
讓看不見自己倒影的盲演員傳遞“穆桂英”的精氣神談何容易?唱腔,老師逐字逐句口傳心授;身段,老師們的手一遍遍扶正牽引。“全是‘摳’出來的。”《穆桂英掛帥》編導李潔坦言,河南省代表隊的這7分鐘節(jié)目背后,是14名聾人演員與11名盲人演員長達兩個半月的汗水結晶。一點點磨動作、磨眼神,才有這樣的感染力。
盲人鼓手小彭的童年記憶里,家人常看的河南衛(wèi)視《梨園春》節(jié)目,是他對戲曲最早、最朦朧的感知。排練中,視力缺失帶來巨大障礙。老師握著他的手在鼓面一次次叩擊引導,讓小彭用肌肉去記憶輕重緩急的韻律。
真正的考驗,在于無聲與黑暗的交融。盲生尚能溝通,聾生只能依靠手語與指揮手勢。老師們?nèi)找箤χ謾C視頻逐字逐句惡補手語,演員們則自發(fā)加練至深夜。從最初的手足無措、配合生疏,到每一個手勢的精準傳遞,每一個鼓點的默契呼應,當?shù)谝淮瓮暾浜铣尸F(xiàn)舞臺效果時,編導們的淚水奪眶而出……
圖為2025年第十一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上河南代表隊帶來的戲曲表演《穆桂英掛帥》。 新華網(wǎng)發(fā)
“戲曲為我開辟了新的人生方向。也許推拿曾是多數(shù)盲人的選項,但音樂與戲曲同樣能成為我們的使命。守護非遺,我們這些特殊群體同樣有責。”小彭深有感觸地說。
《穆桂英掛帥》的震撼并非孤例。本屆匯演152個節(jié)目中,近三分之二的節(jié)目或演繹民樂、民族舞,或以傳統(tǒng)技藝為載體創(chuàng)新編排,充分展現(xiàn)殘疾人藝術群體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理解與生動實踐。
來自孔孟之鄉(xiāng)的山東代表隊,以器樂合奏《盛世雅樂·宣平之章》,奉上截然不同的視聽盛宴。
圖為2025年第十一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上山東代表隊帶來的器樂合奏《盛世雅樂·宣平之章》。 新華網(wǎng)發(fā)
“傳承家鄉(xiāng)文化是我們的使命。”節(jié)目指導老師韓老師道出選擇雅樂的初心。他們在古樂制式的基礎上融入學生們更擅長的現(xiàn)代演奏技巧,讓古老的樂章在他們手中煥發(fā)出新生命力。演奏古琴的李楊說:“起初對它沒什么感覺,但練得越久,越覺得它有趣。”
對這些學生而言,全國匯演的舞臺意義遠超競賽本身。“學生們在未來的人生中會更自立、自強、自信,更好綻放生命光彩。”韓老師表示,他們未來將繼續(xù)推廣雅樂,讓更多孩子接觸并傳承這份文化瑰寶。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李超表示,第十一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中的節(jié)目,在藝術性和技術性上都達到非常高的標準。“傳達給我一種濃烈的感受:至真、至美、至善。”
這種感受,也深深打動在場的觀眾。帶女兒來看表演的胡女士坦言,“這次,我感受到了生命和藝術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