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8月17日凌晨4點,在遂溪江洪漁港碼頭,晨光中的漁船陸續歸港,甲板上銀光閃閃的漁獲堆成小山,碼頭上人頭攢動——這是開漁后首批漁獲上岸的場景。
凌晨4點的遂溪江洪漁港,馬達聲撕開晨霧,開漁后首批漁獲上岸。商販吆喝聲、顧客議價聲、漁民招呼聲、孩童嬉鬧聲交織成團,令一眾媒體與網友直呼“墟冚”。
在粵語中,“墟”指集市、市場,“冚”形容人聲,“墟冚”形容場面熱鬧、人山人海、人聲鼎沸。江洪“天光魚市”的“墟冚”,是大海饋贈的鮮活,是民生煙火的生機,更是湛江向世界遞出的“鮮美名片”。
“墟冚”里的鮮活,是豐收賦予的底色。開漁季的江洪,甲板上堆成小山的海產是最直觀的注腳:蝦蟹蹦跳、魚鮮泛光,每一份靈動都承載著漁民數月的等待。這份“墟冚”絕非憑空而來,它是大海對人類守護海洋生態的回饋——只有讓海域充分休養生息,才能讓漁獲持續豐饒,讓“墟冚”的場景年復一年延續。當“天光魚市”如約而至,漁民頭頂的照燈與顧客手機的燈光在海產攤前交織,照亮的不只是交易的瞬間,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面,是勞動者用汗水換得收獲的踏實,這份踏實,讓“墟冚”有了沉甸甸的鮮活感。
“墟冚”里的生機,藏在漁港的煙火氣中。對土生土長的湛江人而言,趕早奔赴漁港采購,是為了抓住漁獲最鮮的時刻,滿足舌尖對“海味”的期待,這份對日常鮮味的追求,讓“墟冚”有了生活的溫度;對遠道而來的游客而言,“墟冚”的漁港是觸摸湛江獨特風情的窗口,在人聲鼎沸中感受漁港的脈搏,用清水白烚便能嘗出大海本味,這份簡單的美好,讓“墟冚”有了吸引八方來客的魅力。無論是尋常百姓的日常采購,還是親友間的美味分享,抑或是游客的體驗尋鮮,都在“墟冚”中找到落腳點。這份熱鬧,是獲得感與幸福感最樸素的表達,也讓漁港的生機有了最動人的溫度。
“墟冚”的鮮活與生機,更是湛江海洋經濟蓬勃發展的縮影。江洪漁港“漁獲從漁船到餐桌最快僅需兩小時”的效率,是供應鏈暢通的證明,也是“鮮”字當頭的海鮮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碼頭打包點徹夜忙碌的身影,預示著“湛江鮮味”正突破地域限制,走得更遠,“游”上更多人的餐桌;漁民邊笑邊說“今年漁獲比去年好多了”,更印證了漁港經濟的潛力。如今的“墟冚”漁港,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交易場,而是連接“藍色糧倉”與“百姓餐桌”、對接“地方特產”與“全國市場”的關鍵紐帶。在“百千萬工程”的浪潮中,這一幕“墟冚”道盡了湛江海洋產業磅礴的生命力。
若問開漁后的“頭啖湯”味道如何,答案或許就藏在這“墟墟冚冚”的熱鬧里——藏在每一份跳動的海產中,藏在每一張燦爛的笑臉上,更藏在湛江海洋經濟與民生幸福同頻共振的發展脈絡里,續寫著屬于“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的傳奇。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