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發布倡議書,號召市民自覺清理未經批準飼養的雞鴨等家禽。(8月11日《湛江日報》)
清晨給窗臺盆栽澆水時,順手倒掉托盤里的積水;傍晚帶孩子出門前,往裸露皮膚上抹點驅蚊水;每個周末,全家一起清掃犄角旮旯的垃圾——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恰恰是防蚊滅蚊最堅實的防線。
據媒體報道,廣東省疾控局呼吁市民共同參與防蚊滅蚊工作——
踐行“防蚊滅蚊七招工作法”:家家戶戶點蚊香、掛蚊帳、裝紗窗、清積水、清垃圾,人人出門涂驅蚊水,一早一晚滅成蚊。
積極參與“1130”防蚊滅蚊行動:上下班1分鐘清積水,每周1次大掃除,每天3分鐘排查孳生地,攜手共建無蚊場所。
8月11日《湛江日報》刊發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倡議,號召市民自覺清理樓頂、陽臺、房前、屋后未經批準飼養的雞鴨等家禽,加強環境衛生保潔;對違反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規定的行為進行反映。
這些呼吁、倡議,本質上都是在引導同一個指向:蚊蟲孳生在縫隙里,防控功夫要下在習慣中。
比如“1130”行動里的“上下班1分鐘清積水”,說的不是多么復雜的操作——可能只是倒空辦公室盆栽的接水盤,或是把窗臺凹槽的雨水擦干。這些“一分鐘”的舉手之勞,若能變成每天的“肌肉記憶”,遠比一月一次的集中清掃更有效。又比如“七招工作法”里的“清積水”,不是要專門抽時間“全家大掃除”,而是媽媽給孩子洗完澡后擦凈澡盆,上班族喝完瓶裝水后擰好瓶蓋,老年人澆花時別讓托盤積水過夜——把防控要求拆解成生活碎片,才能讓防蚊滅蚊從“任務”變成“本能”。
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倡議清理樓頂、陽臺的家禽,本質上是提醒大家:衛生死角往往藏在“習以為?!崩铩逊诺呐f輪胎、閑置的地拖桶、空調外機的接水盤,若長期不管,就有可能成了蚊蟲的“育兒房”。真正的防蚊高手,從不是等到檢查才行動,而是把“每周一次大掃除”融進周末規劃,把“三分鐘查孳生地”變成睡前例行,讓“七招工作法”像刷牙洗臉一樣自然。
當然,習慣的養成需要“軟引導”也需要“硬約束”。“歡迎市民對違反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規定的行為進行反映”,就是希望通過建立“人人監督、人人受益”的機制,讓更多人認識到“別人的事”其實也是“自己的事”——當鄰居家的陽臺積水成了公共隱患,當商戶的雜物堆成了蚊蟲樂園,誰敢肯定那積水里孳生的蚊子不會飛來咬自己?
能真正擋住蚊蟲的,從來不是某一次集中行動,而是千萬人日復一日的“小堅持”。讓我們都行動起來,從身邊小事做起,共建無蚊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