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州市附城鎮北營村東頭,一座紅磚黛瓦的三進院落靜靜矗立著,大門上面“崔氏宗祠”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這座始建于清嘉慶七年的崔氏宗祠,在百年歲月中不僅承載著家族的血脈傳承,更在烽火年代書寫了一段蕩氣回腸的抗日史詩。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記者踏訪雷州東洋抗日武裝中隊成立地舊址——崔氏宗祠,追尋英雄足跡,聆聽抗戰故事,探尋承載紅色基因的舊址在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中如何煥發新生。
村干部在崔氏宗祠前謀劃利用紅色資源發展文旅產業。
烽火年代的革命搖籃和堡壘
7月28日上午,記者來到東洋抗日武裝中隊成立地舊址。今年90歲的北營村老人崔兆錦說,崔氏宗祠在大革命時期是農民運動的一個活動場所。抗日戰爭時期,海康縣特派員沈斌帶領翁澤民、歐汝穎、肖漢輝等人在北營村進行抗日活動。崔氏宗祠作為抗日聯絡站,他們經常在此開會,商定對敵斗爭策略。
據史料記載,1944年春,歐汝穎、王文劭、陳意在北營村發展黨組織,在崔氏宗祠成立北營村武裝抗日游擊小組和北營村黨小組。1945年1月18日,沈斌、王文劭在崔氏宗祠成立東洋抗日武裝中隊,陳意任中隊長,王文劭任指導員,吳福瑞任司務長。當晚,中隊拉往塘仔村,編入雷州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一大隊,南下徐聞參加下洋抗日武裝起義。解放戰爭時期,崔有豪、何海洲在崔氏宗祠成立班排武裝,后編入海康獨立營。
“這就是當年東洋抗日游擊小組存放槍支的地方。”崔兆錦說。北營村黨支部副書記崔世謂推開崔氏宗祠厚重的木門,在他的指引下,我們看到柱身上幾處歲月與烽火留下的印記。
崔氏宗祠外的一片空地,是當年游擊隊員在這里進行訓練的場所,游擊小組曾多次襲擊日軍的運輸隊,繳獲的糧食、彈藥藏在宗祠里。
“當時崔氏宗祠周邊都是棘刺,敵人不容易發覺,一旦被敵人發覺,我們也很容易脫險,村民很快就能撤到大海邊。”崔兆錦說,“當年日軍進村搜查,游擊隊員提前轉移,日軍惱羞成怒,在祠堂內放火。在崔氏宗祠里,有日軍暴行的鐵證,也是我們村民與敵人斗爭的見證。”
東洋抗日武裝中隊成立地舊址文化長廊建設中。
守護紅色遺產傳承革命精神
2002年10月10日,崔氏宗祠被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雷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雷州市啟動革命遺址修繕工程,崔氏宗祠得到重視與支持。同時村民們為修繕崔氏宗祠踴躍捐款。在修繕過程中,修繕團隊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在更換腐朽梁柱時,特意保留了帶有歷史記憶的構件。村民說,它們是珍貴歷史的一部分,不能為了美觀而抹去北營村抗日的烽火記憶。
從崔氏宗祠走出來,記者看到宗祠的右前方正在建設一道長廊。老村民崔兆強說,這是村民自發捐款建設的崔氏宗祠文化長廊,要將崔氏宗祠的紅色故事記載在長廊里,讓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如今,修復后的祠堂既保持了清代建筑的風貌,又增設了革命歷史展示。在第一進院落里,雕刻著崔氏宗祠革命斗爭史簡介、黃杰烈士簡介等。在第二進廳堂的上方,懸掛著紅色的牌匾,上面寫著“致誠革命搖籃”六個大字,非常醒目。
“每年村里組織中小學生來這里參觀。”今年,北營村計劃與雷州市多所學校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村里的老黨員擔任講解員,講述宗祠里的革命故事。
廣東海洋大學“黨海隊”的大學生們到崔氏宗祠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隊員說:“當觸摸到那些帶著烽火記憶的木柱,我仿佛聽到了當年戰士們的吶喊。這種心靈的震撼,是教科書里無法給予我們的。”這些大學生們參觀后,通過圖片、短視頻等方式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崔氏宗祠這段不平凡的革命歷史。
為了讓紅色故事“活”起來,北營村的在校大學生計劃組織排練情景雷劇《宗祠烽火》,然后搬上舞臺。他們說:“雖然我沒經歷過那個年代,但聽著長輩們的講述,就覺得家鄉的烽火故事是很好的愛國主義題材劇本……”
老人崔兆錦在崔氏宗祠里講述東洋抗日的故事。
紅色基因賦能幸福家園建設
盛夏時節,北營村的稻田泛起金色的波浪。這片曾被日軍蹂躪的土地,如今已成為村里合作社的“稻蝦共作”示范基地。北營村黨支部書記黃發勝說,在推進“百千萬工程”中,北營村將紅色精神轉化為發展動力,村民們傳承當年游擊隊員團結協作的精神,成立了種植合作社,引進優良稻種,發展生態農業。
紅色資源正成為北營村鄉村振興的“助推器”。近年來,雷州市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和雷州半島鄉土文化,謀劃文旅線路,打造紅色教育線路、附城人文旅游線路等文旅產品。
附城鎮政府將崔氏宗祠納入全鎮的文旅版圖。目前,附城鎮將崔氏宗祠等幾十個名勝古跡景點串珠成鏈,打造成附城鎮自駕鄉村旅游路線,依托崔氏宗祠等紅色景點,整合了周邊的黃杰烈士故居、黃氏宗祠、清端園、文海廟、雷州碑廊等資源,打造了“一日紅色研學游”線路。
村民們積極為公益事業捐款。這些捐款除了用于宗祠的日常維護,還設立了獎學金,獎勵村里考上大學的學生。村干部說:“當年先烈們奮斗,不就是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嗎?”
記者結束采訪,離開崔氏宗祠時是正午,還看到幾位老人坐在宗祠前的石凳上,給孩子們講述著當年的戰斗故事。
“烽火憶當年,四十勇士衛鄉土;稻花香今日,萬千鄉親續華章。”當年的烽火早已遠去,但崔氏宗祠的紅色記憶從未褪色。從抗日堡壘到教育基地,從文物保護到鄉村振興,這座古老的建筑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在這里,革命精神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北營人”,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發前行。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