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遂溪縣洋青鎮芝蘭村委會深坭塘村,“芝福堂——信和鄉抗日聯防委員會遺址”古樸矗立。日前,記者踏入這片承載厚重歷史的場地,一組栩栩如生的抗日勇士銅像率先映入眼簾,勇士們姿態各異,或緊握武器、或瞭望警戒……
步入芝福堂,墻面展板清晰回溯日軍侵占雷州半島的暴行與中共遂溪黨組織領導人民群眾同仇敵愾、奮勇抗敵的歷程:深坭塘抗日自衛隊成立、擊退進犯的日偽軍、信和鄉抗日聯防委員會誕生……樁樁史實在圖文間重現當年熱血抗爭。
在這里,雷州半島民眾以血肉之軀鑄就聯防長城,用智慧與勇氣書寫抗日傳奇,仿佛能聽見當年螺角齊鳴、槍聲陣陣,觸摸到那段全民皆兵、眾志成城的滾燙歷史。
芝蘭村黨總支書記卜權、 村民卜王帶著孫子、外孫女,一同參觀芝福堂信和鄉抗日聯防委員會遺址。
首槍驚雷:
民眾自衛隊的誕生與亮劍
1943年的雷州半島,日軍鐵蹄肆虐,遂溪淪陷后的土地上,反抗的火種正在悄然點燃。此年夏,在中共遂溪黨組織的部署下,共產黨員李曉農以教書為掩護到深坭塘村秘密發動群眾,組建抗日武裝隊伍。迅速組建起由七八十名身強力壯的村民組成的深坭塘民眾抗日自衛隊,卜建中任隊長。這支農民武裝,打響雷州半島共產黨領導的聯防武裝抗日第一槍。
數天后,駐洋青的20多名偽軍竄至園塘仔村掃蕩,抓人搶糧。自衛隊聞訊而動,手持簡陋刀槍直奔戰場,擊退進犯的偽軍。這場戰斗中,自衛隊成功奪回被抓群眾和物資,首戰告捷的消息像野火般傳遍遂溪大地。首勝背后,是黨組織周密的準備:疏散老弱婦幼與財物的“堅壁清野”策略,讓隊員無后顧之憂;將自衛隊分為一線基干隊員與二線預備隊員的梯次配置,既保證了戰斗力量,又兼顧了村民常態生產;擴充武器裝備的緊迫感,更讓這支農民武裝逐漸褪去“土氣”,初步掌握武備。
“當時沒有正規訓練,全憑一股血氣和保家衛土的決心。”芝蘭村黨總支書記卜權向記者介紹:“卜華周是咱村參加過抗日的老干部,我小時候就常聽他講抗戰故事。有時村里搞活動、進學校宣講,都請他講當年的烽火歲月。80多歲仍下地種田,不忘教導年輕人傳承抗日精神、愛國愛民,以行動詮釋信仰。他90多歲離世,其精神指引著村民發動群眾、教育后代,賡續紅色血脈,厚植家國情懷。”
卜權向記者講述抗日故事。
聯防成網:
從一村自衛到全鄉聯動的跨越
深坭塘的勝利,為雷州半島的聯防抗日斗爭提供了鮮活樣本。1943年9月,在中共遂溪黨組織的推動下,以深坭塘村為中心的信和鄉民眾抗日聯防委員會在芝福堂成立,推選卜登勛任主任,梁立(梁懷明)、卜建中任副主任,李曉農以文書身份執掌實際領導權。信和鄉民眾抗日聯防委員會代行鄉政府的權力,統一指揮全鄉的抗日聯防斗爭及各項工作。聯防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遂溪人民的抗日斗爭從“各自為戰”升級為“區域協同”。在武器擴充方面,委員會發動群眾積極買槍,僅深坭塘村就購置了60多支步槍,整個聯防區共籌集到200多支七九步槍。在武裝整編上,成立了信和鄉武裝常備隊,以深坭塘的骨干隊員為基礎,融入共產黨員骨干力量,并分設三個小隊,打造出一支機動打擊力量,同時強化了黨對武裝的領導。在戰術創新上,各村自衛隊配合常備隊,采用“放排槍”“穿插游擊”等戰術,利用甘蔗園、田基等地形作掩護,以靈活戰術彌補了裝備上的劣勢。
“聯防的精髓,在于把20多個村的自衛隊擰成一股繩。”遂溪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程哲鳴介紹,聯防區覆蓋約一個半鄉7000多人口,400多名隊員手持400多桿槍,形成“一村有警,全鄉支援;一鄉遇敵,全域聯防響應”的作戰體系。
采訪期間,記者看到村民卜王帶著從東莞返鄉的孫子與外孫女,一同參觀芝福堂。行至芝蘭村委會名人展板前,卜王手指“卜國柱”的介紹,滿是深情地講述:“這是我大伯,他父親卜登勛當年任職信和鄉抗日聯防委員會主任,那時的指揮部就設在芝福堂。這里曾是發動群眾抗日的前沿陣地,也是傳播革命火種的抗日夜校,后來還用作學校。”受先輩精神感染,卜王叔叔家的兒子投身軍營,用實際行動續寫家國擔當。
遂溪深坭塘抗日星火紀念碑。
烽火淬煉:
三次經典戰斗見證民眾力量
在信和鄉聯防區的抗日史冊上,三次關鍵戰斗鐫刻著民眾武裝的智慧與勇氣,徹底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3年11月,駐洋青日偽軍200多人分三路進犯,企圖包抄深坭塘。然而,敵人剛過百桔河,就遭到百桔仔、桐油村自衛隊的阻擊。螺號聲成了最有效的“通訊密碼”,深坭塘常備隊、各村自衛隊按預定部署馳援,喊殺聲與槍聲在田野間回蕩。敵人被分割包圍,最終抬著尸體狼狽撤退,聯防區軍民無一傷亡。
同年11月,村民卜熾的壯舉成為這段歷史中最動人的篇章。這位50多歲的普通農民在甘蔗林被日軍抓住后,面對審問始終沉默,趁敵不備奪過日軍曹長的指揮刀猛砍,隨即鉆入密林脫險。“卜熾爺的勇氣體現在骨頭里!”當天,圍坐的老人向記者講述這段傳奇時仍難掩激動。記者跟隨卜權走進深坭塘抗日紀念園,在“卜熾奪刀勇殺日軍曹長”的墻繪前,卜權指著畫面生動還原:“當時他孤身一人與日軍周旋,用最原始的武器捍衛尊嚴,這種精神至今仍激勵著我們。”
1944年春的戰斗更顯聯防戰術的威力。400多名日偽軍攜炮兵、騎兵、鐵甲車來襲,分三路企圖包圍聯防武裝。聯防軍民依托預設陣地,以“集中火力打集群,分散游擊避炮轟”的策略應對。戰斗持續至午后,敵人留下十五六具尸體、1匹死馬和大批傷兵倉皇逃竄,而聯防區僅犧牲3人、負傷3人。這場戰斗,讓“民眾聯防”的旗幟在雷州半島高高飄揚。
精神傳承:
從抗日烽煙到時代回響
芝福堂懸掛的“遂(溪)廉(江)邊抗日根據地示意圖”,勾勒出敵后斗爭的戰略版圖,見證先輩們以熱血筑牢的防線。“這是先輩們用鮮血畫出的‘勝利軌跡’。”卜權介紹,1944年8月,深坭塘自衛隊與信和鄉常備隊部分成員參加老馬抗日武裝起義,編入遂溪人民抗日聯防大隊。
信和鄉抗日聯防的歷史,是一部民眾覺醒和團結的史詩。從自發抵抗到有組織聯防,從一村作戰到全鄉聯動,其蘊含的“群眾路線+靈活戰術+統一指揮”勝利基因,至今仍具啟示意義。如今,芝福堂不僅是紅色教育基地,更成為“人民戰爭思想”的活教材——在這里,處處都在昭示:民心向背,才是戰爭勝負的終極密碼。
“紀念園一期基礎項目已如期完成,因資金暫缺,原計劃的抗日雕像等設施暫擱置,但保護紅色遺產、弘揚革命精神的決心不變。”卜權表示,未來,希望將以抗日革命遺址為依托完善紀念園,彰顯人民聯防抗日氣魄,為后代筑牢精神根基,意義深遠。同時加強村內基建,規劃農家樂、果蔬種植區等,既豐富村民生活,更以“紅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