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屆三聯人文城市獎“公共空間獎”終評名單公布,其中一個鄉鎮級文化空間的名字格外醒目——吳陽文化站(吳陽客廳)。這份認可的“含金量”,在專業領域的反響中愈發清晰:國內建筑核心期刊《時代建筑》將其作為封面案例深度報道,《建筑學報》已完成收錄將于近期刊發,知名建筑平臺“有方”推出專題專訪;國際舞臺上,德國baunetz、英國dezeen、韓國C3等權威專業網絡媒體紛紛聚焦,對其進行報道……
為何這座崛起于湛江鄉鎮的“美麗客廳”能引來如此密集的國內外關注,并且迎來各界人士一波又一波的深度探訪,訪客絡繹不絕。
吳陽客廳。
吳陽會客廳建筑一角,紅磚、混凝土與綠樹,勾勒新嶺南建筑形態。
8月5日,記者踏入這片文化新地標,在品讀典籍、細賞銘文古磚、凝視小林漫畫間,答案逐漸清晰:這座崛起于鄉鎮的“美麗客廳”,不僅是湛江推進“百千萬工程”的生動注腳,更以獨特的文化表達與共建模式,成為展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鮮活樣本,其背后折射的,正是“百千萬工程”在基層落地生根的實踐深度與顯著成效。
作為廣東“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吳陽鎮錨定“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嶺南狀元文旅第一鎮”目標,以“七個一”建設為抓手,三年間實現從“環境蝶變”到“文化煥活”再到“合力共興”的跨越。而吳陽客廳,正是這場變革中最亮眼的縮影,它用千年文脈與現代活力的碰撞,回答了“鄉鎮公共空間何以吸引世界目光”的命題。
文化賦能 讓千年文脈“活”起來
吳陽鎮,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曾長期受困于文化資源碎片化、展示載體缺失的難題。“百千萬工程”的實施,讓吳陽客廳成為激活本土文化的鑰匙,其對歷史遺產的創新活化方式,正是吸引外界目光的首要密碼。
吳陽客廳二樓收集了明代的古城磚。
選址明代古城池遺址,大門用800多塊成化十四至十五年制造的古城“巨磚”砌筑,每一塊磚石都鐫刻著歲月印記。土生土長的吳陽籍建筑師吳林壽帶領團隊,將好友余國強收集的600多塊帶銘文古磚融入設計——這些記載著歷代修繕記錄的文物,如今成了展廳里最生動的“歷史教科書”,讓冰冷的建筑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
市民游客圍繞著隋唐水紋陶器、近百塊銘文古磚等珍貴文物,仔細端詳。
當天,記者步入二層展廳內看到,市民游客們圍繞著隋唐水紋陶器、近百塊銘文古磚等珍貴文物,仔細端詳,小聲交流著它們背后的歷史。銅質吳陽規劃地圖以現代設計勾勒古鎮未來,“古今對話”的獨特敘事讓歷史可觸可感。“以前覺得歷史很遙遠,現在在吳陽客廳,能實實在在觸摸、聆聽、感受歷史。”學生小王的感慨,道出了這種活化方式的感染力。
小林漫畫展。
小林“潮起狀元里·揚帆百千萬——我想我是海”主題漫畫展,更是文化賦能的鮮活案例。展覽將吳川漁民趕海場景、歸航燈火轉化為水墨漫畫與攝影作品,漁網、竹編浪濤裝置與漫畫相映成趣,藍色燈光模擬海面波光,營造出南海之濱的沉浸氛圍。截至目前,這場充滿本土氣息的展覽已接待2萬余人次,不僅提升了吳陽客廳的影響力,更印證了“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可行性。
漁網、竹編浪濤裝置與漫畫相映成趣。
“海洋滋養著湛江及吳陽人民,孕育的開拓創新精神與‘百千萬工程’目標高度契合。”創作者林帝浣表示,“百千萬工程”中文化創新應發揮靈魂引領作用,需在傳承傳統中尋求創新,讓文化與生活深度對接。作為湛江市“百千萬工程”文化顧問,他為家鄉設計的系列衍生產品,將文化IP轉化為可觸摸的消費體驗,讓這場展覽成為吳陽客廳的“破圈”之作,也推動了當地文旅消費增長。這種扎根本土又兼具創意的文化表達,自然引發了各界對鄉鎮文化振興路徑的關注。
吳陽會客廳樓梯連景致,嶺南日常入畫。
共建共享 讓群眾成為“主人翁”
吳陽客廳能引發廣泛關注,更在于其突破了傳統鄉鎮公共空間的建設與運營邏輯,以“新嶺南風”的獨特氣質和“共建共享”的實踐,詮釋了“地方自信孕育美麗鄉村”的深層邏輯,讓群眾真正成為公共空間的“主人翁”。
“它不是外來風格的移植,而是從這片土地自然生長出來的。”設計者吳林壽對“新嶺南風”的闡釋直指核心——“在地性”。這種風格拒絕僵化的“新中式”“歐式”標簽,深度耦合本土氣候、生活習慣與文化基因:外墻選用本地紅磚、地面選用洗米石,延續嶺南建筑質感又降低成本;屋頂借鑒傳統“明廳”與天井結合的智慧,實現自然通風采光,節省能耗;首層架空設計與周邊籃球場、休閑廣場連成一體,化作“有頂棚的公共會客廳”,完美適配吳陽人“開軒納涼”的生活日常。
“新嶺南風是一種態度。”吳林壽強調,唯有扎根地方自信,才能生長出最美的現代化嶺南鄉村。這種“少投多場”的空間智慧,讓有限投入實現多元場景轉換,既能滿足村民議事、非遺展演等日常需求,又能承載書畫展、農產體驗等文旅活動,這種從本土生活中自然生長的設計,正是地方自信最鮮活的表達,也為鄉鎮公共空間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展廳空間開放與獨立共生,區隔亦交融。
吳陽客廳的誕生,始終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主線。設計初期,團隊從村民日常“納涼閑聊”的場景中獲得啟發,將最初“封閉展廳”方案調整為開放式架空空間,讓建筑與公共廣場無縫銜接。“這里不是冰冷的地標,而是老百姓能隨時走進來的地方。”這份從“私人筑家”到“公共造廳”的跨越,是游子與故土的雙向奔赴。
建設與運營中,“共建共享”的理念更顯清晰:鎮政府統籌規劃與資金,本土施工隊用熟稔的工藝打磨細節,文化站提供文物資源支撐,民間社團自發組織活動——五一的詩詞吟誦、木偶戲、古琴演奏、洞簫演奏、流行音樂會、書畫展等展演,讓這座“客廳”始終充滿煙火氣。三年多的打磨,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方共贏”的治理網絡,讓建筑真正屬于每一個吳陽人。
如今的吳陽客廳,早已超越“展覽空間”的單一屬性。三層展廳里,碑刻拓片展、農產手作體驗定期舉辦;首層圖書館與省方志館合作搭建“數字方志資源庫”,村民輕點屏幕就能查閱全省地方志;架空層的長椅上,常有市民靜坐小憩、閑話家常,處處涌動著濃濃的生活氣息。
這種“文化展示+文旅融合”的路徑,形成“以文化聚人氣、以人氣促消費”的良性循環,為鄉鎮公共空間的可持續運營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正如林帝浣所言:“藝術不是陽春白雪,要讓老百姓在共鳴中產生文化認同。”吳陽客廳做到了——它既是村民的“精神家園”,也是外來游客觸摸吳陽文脈的“第一窗口”,這種接地氣又具活力的模式,自然成為各界研究的焦點。
吳陽古水道霞街段。
示范引領 從“單點突破”到“全域蝶變”
一個鄉鎮美麗客廳之所以能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作為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的實踐樣本價值——以吳陽客廳為支點,撬動全域鄉村振興,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吳陽經驗”,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生動參考。
“目前,吳陽鎮已打造好美麗圩鎮‘七個一’,將持續推進完善轄區內教育、醫療、養老、物流等九項基本任務,擦亮圩鎮人居環境底色,著力提升鎮域綜合服務功能。”吳陽鎮鎮長鐘雙鳴介紹,借助“百千萬工程”政策紅利,該鎮還全力投入南粵古驛(水)道修復、中山紀念堂修繕、吳陽鎮南城門修繕、吳川學宮大成殿修繕等項目,將散落的古建筑串聯成珠,致力打造“千年水道鄉愁之路”。
迎賓大道寬敞通達。
迎賓大道寬敞通達,吳陽二街變身美麗示范主街,極浦亭公園完成綠化美化亮化升級,農貿市場改造一新……基礎設施的持續改善,讓群眾獲得感實實在在提升。“這次回娘家,鎮上啥都不缺,生活比城里還方便!”從安徽返鄉探親的陳女士的感慨,道出了“百千萬工程”帶來的民生溫度。如今的吳陽鎮,交通路網日趨完善,人居環境煥然一新,狀元故里霞街村更成了美麗鄉村的鮮活范本,“詩書傳家”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極浦亭公園。
吳陽客廳的示范價值,不僅在于空間創新,更在于合作模式的突破。項目建設中,各方捐資支持文化站征集文物,民間收藏家無償捐贈150通歷代碑文拓片,形成“政府出政策、社會出資源、群眾出智慧”的共建格局。這種“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有機結合,有效規避了“千鎮一面”的同質化難題。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吳陽鎮以文化為媒,探索出“狀元文化+農文旅融合”的發展路徑,推出“銀灘耀彩·古鎮新姿”“狀元故里游”“古商埠探秘游”等線路,開發狀元糕、狀元雞飯等特色美食,還計劃建設民宿集聚區與藝術打卡點,助力鄉村振興。
南粵古驛(水)道。
從航拍視角俯瞰,古鎮新貌盡收眼底:南城門巍然屹立,濱海綠道蜿蜒入海,連片稻田與古村落相映成趣。“我們不僅要讓古鎮‘面子’美,更要讓鄉村‘里子’實。”鐘雙鳴說,從吳陽客廳的文化覺醒,到全域土地整治的系統重構,再到農文旅融合的產業升級,這座千年古鎮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愈發璀璨。
吳陽古水道鎮區段航拍。
吳陽實踐生動彰顯,“百千萬工程”通過空間重構、文化賦能與治理創新激活城鄉融合動能,印證鄉村振興既要實現物質蝶變,更需推動文化覺醒與人心凝聚。當前,湛江以吳陽經驗為范本,推動更多鄉鎮精準施策、共建共享,城鄉面貌與產業根基持續向好,群眾獲得感愈發濃厚,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現代化新嶺南鄉村圖景,正沿著南粵大地的脈絡漸次鋪展。
(注:《吳川縣志》有關吳川城池用磚的記錄將成化的磚描述為“巨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