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打造的全國首個基于無人機的紅樹林入侵物種識別算法模型在廣州數據交易所掛牌,湛江市委統戰部AI數字人“統戰小同”正式上線啟用,全聯集采冷鏈物流園15萬噸級全溫區智能冷庫群運用物聯網與AI算法實現出入庫效率提升300%……這是湛江這座港城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浪潮的鮮活切面。
今年以來,湛江布局“打造AI滲透之城、邊緣AI應用產業之城”,并將其寫進2025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意在讓AI如活水般浸潤城市發展的每一寸肌理,驅動這座向海而興的城市邁向新質生產力的前沿。
“無人機+AI”巡查紅樹林生態。(無人機航拍圖,湛江市無人機應用產業協會供圖)
何謂“AI滲透之城”?
人工智能(AI)是引領未來的新興戰略性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要驅動力量,已成為衡量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不僅塑造了城市的現代化形象,更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當前,AI在全球進入爆發期,從ChatGPT到DeepSeek,AI算法創新速度加快,算力驅動作用明顯,數據規模效應突出,在更大范圍、更高層面賦能社會發展。我國各地也正競相追逐AI發展的前沿,搶搭這趟“高速列車”,力求將其作為推動城市經濟增長、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引擎。
在11個全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里,上海提出建成世界級AI產業生態,北京提出建設AI原生城市,深圳提出打造AI先鋒城市,佛山和東莞也先后出臺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的有關行動方案或若干措施。
當前,湛江啟動“AI滲透之城”建設,可以說是為向海圖強注入了智慧新動能。那么,什么是“AI滲透之城”?
市政務和數據局有關負責人指出,滲透度是指一個品牌或產品在目標市場中的普及程度。那么如何衡量一個城市的AI滲透度呢?該負責人認為,綜合全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發展目標以及我市AI發展現狀,可從微觀與宏觀兩個維度來綜合分析。“從微觀來看,應該從算力、算法、數據、應用、產業、生態等六方面來分析一個城市人工智能的應用水平;從宏觀來看,應該從政府服務、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來分析一個城市人工智能的融入程度。”
換言之,打造AI滲透之城,就是要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城市運行與發展的血脈網絡,使其成為如同水電一般的基礎支撐要素。
檢化驗中心取樣機器人正在搬運鋼板。(湛江鋼鐵供圖)
布局“AI滲透之城”的“土壤”
湛江布局“AI滲透之城”,究竟具備哪些“土壤”?
從算法發展上看,全市共計匯聚算法模型129個,集中在城市管理、交通領域,霞山、吳川依托智慧城市項目形成規模優勢。AI在優化城市治理精度與提升民生溫度方面釋放出巨大潛能。
從數據發展上看,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初顯成效,數據基礎設施逐步完善。2022年,在全省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起步時,成功推出全省首個公共數據與企業數據融合創新產品“全聯進貿通”;創新打造“數衍可信域”,獲中國國際數博會首屆大數據大賽一等獎,并以此建成湛江市數據要素流通可信平臺,為數據要素流通提供基礎平臺能力和安全環境;2023年6月正式揭牌成立廣州數據交易所(湛江)服務基地,為全省首個數據交易服務基地,并成功登記17個湛江數據產品、3個數據能力和12個行業數據指數;成功承辦2024年“數據要素×”大賽廣東分賽“現代農業”賽道,其中湛江本地“數據賦能精準養殖,智慧漁業提質增速”項目先后在廣東分賽和全國總決賽現代農業賽道中斬獲佳績。
此外,湛江臨港產業與海洋經濟也是天然的“AI試驗場”。
冷軋廠貼標機器人正在作業。(湛江鋼鐵供圖)
湛江坐擁華南地區40萬噸級深水良港,鋼鐵、石化等臨港產業蓬勃發展,為AI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打造智慧化工園區,實現5G專網與AI融合創新;湛江鋼鐵207個寶羅機器人在120個應用場景高效而有序地執行著各種任務,實現“全產線數字化工廠”、勞動效率全面提升;中科煉化大力推廣“5G+”無人叉車、智能巡檢機器人等AI智能化應用,支持企業1600多人管理年產千萬噸煉油、80萬噸乙烯等31套工業裝置。
煉鋼廠鋼水測溫取樣機器人正在作業。(湛江鋼鐵供圖)
廣闊的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平臺,同樣是AI賦能海洋環境監測、精準投喂、病害預警的舞臺。湛江灣實驗室自主開發了環雷州半島近岸養殖監測系統、海威2號智能監測與示范應用等智能漁業科研平臺和項目,建設漁業大數據中心,全面提高海洋牧場養殖生產及管理效率,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湛江灣實驗室大屏幕上AI會自動鎖定每一條游弋的魚,并有相關數據顯示。記者李忠 攝
湛江近期發布的海洋低空首創數據產品——紅樹林入侵物種無人機識別算法模型,通過“無人機+AI”,快速找出并標注入侵物種互花米草與無瓣海桑,打造紅樹林智能守護網。
“無人機+AI”巡查紅樹林生態。(無人機航拍圖,湛江市無人機應用產業協會供圖)
打造“AI滲透之城”如何精準發力?
當前,全球范圍內對AI的三要素(算力、算法、數據)達成高度共識。從目前推動AI創新發展的地區來看,大部分城市主要圍繞AI三要素(算力、算法、數據)以及場景、產業、生態設定具體目標,并相應制定推進措施。
打造“AI滲透之城”,湛江該如何發力?近期,市政務和數據局牽頭制定了《湛江市加快打造AI滲透之城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讓AI滲透的愿景加速照進現實。
《行動方案》堅持“場景為王、算力支撐、數據驅動、生態聚力”的原則,把“算力、算法、數據、場景、產業、生態”作為AI滲透之城建設的關鍵要素,提出了統籌實施算力支撐強化行動、算法供給優化行動、數據資源集聚行動、場景應用拓展行動、智能產業培育行動、智能生態構建行動“六項行動”,涵蓋20項重點任務。
算力是AI滲透的“引擎”。我市將通過實施算力支撐強化行動,建設湛江公共智能算力中心,構建城市級算力資源池,建設AI一體化服務平臺。同時,實施算法供給優化行動,打造市級公共算法超市,加快專用模型供給;實施數據資源集聚行動,推動高質量數據集建設,筑牢智能底座,打通滲透“大動脈”。
湛江灣實驗室展廳展示的水下智能清潔機器人。記者李忠 攝
AI滲透的主戰場在產業。我市聚焦產業躍升,提出實施智能產業培育行動,推進AI賦能產業發展,引育先進人工智能產業;實施智能生態構建行動,組建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加強協同創新平臺建設,開展AI人才招引培育,鍛造新質生產力“主引擎”。
通過無人機進行互花米草前端識別。(湛江市無人機應用產業協會供圖)
圍繞深耕智慧治理與普惠民生方面,我市未來將通過實施場景應用拓展行動,推動人工智能場景開放,常態化發布人工智能場景清單,實現智慧醫療多場景協同,推進智慧教育數字化賦能,加強智慧城市數字化治理,推進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數智化,推進審判輔助工作智能化,以AI驅動跨部門數據融合與事件協同處置,提升城市溫度與韌性。
接下來我市將以“七個一”保障措施,構建“6+7”工作體系,在基礎設施數智化改造等關鍵領域精準發力,逐步以AI思維、AI規劃、AI技術、AI人才滲透政府端,實現高效能治理,帶動滲透民生端,實現高水平服務,輻射滲透產業端,推動高質量發展。
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蘇耿指導學生利用患者虛擬人系統,提升問診技巧。記者張鋒鋒 通訊員林穎 攝
【具體實踐】
當醫療插上“AI”翅膀
輸入患者年齡、基礎疾病等個性化屬性構建病例,采用對抗訓練和調整大模型人設等減少模型對醫學情景模擬數據的泛化回答,集成實時語言交互模塊實現自然對話……由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構建的麻醉疼痛與重癥醫學患者虛擬人,已成為醫學生的“貼身助教”,有效提高學生問診的技巧和快速鑒別診斷思維。
以往,醫學教育受限于真實患者資源及病情不確定性,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滿足提供大量標準化病人的需求。為解決這一問題,湛江中心人民醫院麻醉科麻醉醫師、醫學博士周成茂主持構建了麻醉疼痛與重癥醫學患者虛擬人,并于今年3月正式建成,建成后很快就進入了實際應用的試用階段,目前已經在多家醫院和高校開展試用工作。
該虛擬人以豆包角色扮演大模型為核心,配套了自主構建的麻醉疼痛重癥知識庫,涵蓋300余本麻醉重癥疼痛相關的教材、真題和情景模擬等書籍,以及800多條有標注的結構化的麻醉疼痛及重癥病例數據,并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對非結構化文本進行分段識別。
該虛擬人分為教師端和患者端。教師可利用病例編輯工具自主創建病例,以及利用虛擬人模擬學生視角的臨床思考過程,幫助教師快速觀察學生的臨床決策邏輯;學生則可以與虛擬人加入到同一個語音房間,實現對講機式的實時對話聊天,虛擬人可以扮演標準化病人,準確表述實際臨床表現。通過結合醫學教育虛擬人大模型,構建覆蓋急診、重癥、麻醉等6個臨床學科的545個病例(含術中過敏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復雜場景),可開展線上動態模擬訓練(如生成麻醉術中肺栓塞危機)。
周成茂表示,系統運行達到預期目標,已經展現出明確的教學價值。“首先,系統能生成覆蓋多個學科的數百個標準化病例,并支持動態模擬訓練,例如,麻醉術中肺栓塞危機等復雜場景;其次,學生通過與虛擬人實時對話互動,病史采集準確率得到了顯著提升。此外,教師端支持自主編輯病例、模擬學生臨床思考過程,有效提升了教學評估的效率,契合醫學教育‘精準化、標準化’需求。”
當下,湛江正在打造“AI滲透之城”,作為新技術試驗場與先行區的醫療健康領域,正緊緊抓住這一“風口”,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相關應用,實現智慧醫療多場景協同。
找錯專家掛錯號、“知癥不知病”“知病不知科”怎么辦?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通過AI導診智能應用為患者“指路”,精準解決這種新型的“就醫難”。跟著智慧導診系統的指示,患者可快速找到對應科室和專家,院內就診排隊時間大大減少,享受到更加方便的醫療服務。
AI技術的應用為醫護人員搶救危重病人爭取了“黃金時間”。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放射影像中心啟用放射影像AI輔助診療,提升急診及重癥監護領診療效率與精準度。有了AI輔助,該院顱內出血檢出率從84.7%提升至95.9%,影像診斷報告生成時間由平均45分鐘縮短至8分鐘。
體檢報告的解讀曾是困擾很多人的難題,專業醫學術語晦澀難懂,讓人難以判斷自身健康狀況。如今,我市上線“湛健通”小程序,不僅打破了“數據孤島”提供用戶本人在全市公立醫院的報告,還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用戶分析解讀體檢結果,將復雜的醫學知識轉化為大眾能理解的大白話。
從電子病歷智能歸檔到診斷報告加速生成,湛江衛生健康系統正構建起醫療AI的全場景生態。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領域精準發力,助力高質量醫療服務的供給。目前,全市共有8個案例入選省第一批“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應用場景案例名單,入選數量為全省第七、粵東西北第二。
當插上“AI”的翅膀,一場醫療服務的變革已然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