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盛夏,高溫多雨,蚊蟲孳生繁殖和活動進入高峰期,由伊蚊引發的基孔肯雅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主要通過攜帶病毒的蚊蟲(以白紋伊蚊為主,俗稱“花蚊子”)叮咬傳播。如果懷疑被感染了應該怎么辦?我們又應該如何有效防蚊?8月4日,記者采訪了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莊銀安副主任醫師。
什么是“基孔肯雅熱”?
莊銀安介紹,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感染引起,經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以發熱、關節痛、皮疹為主要特征,潛伏期2—12天,通常為3—7天。大多數患者在發病當天至發病后7天內具有傳染性。
基孔肯雅熱臨床表現
莊銀安介紹,基孔肯雅熱發病時往往來勢洶洶。患者常表現有突起發熱、寒戰,伴有肌肉痛和嚴重的關節疼痛(可伴關節腫脹)。發熱通常突然起病,體溫可達39℃。
其次是關節痛,這是基孔肯雅熱的顯著特征,也是常見的首發癥狀。一般持續4天,多個關節和脊柱可能出現疼痛、腫脹,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關節疼痛多為游走性,通常從手腳的小關節開始,如手指、手腕、腳踝等部位往往首當其沖。關節疼痛會隨著運動加劇,導致出現關節僵硬。主要累及小關節,如手、腕、踝和趾關節等,也可影響到膝蓋和肩膀等大關節。
基孔肯雅熱其他癥狀包括頭痛、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癥狀,多數患者在發病后2—5天出現皮疹,持續3天左右。為斑疹、丘疹或紫癜,常分布在軀干、四肢的伸展側、手掌和足底,部分伴有瘙癢,數天后消退,有些患者還會有輕微脫屑。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有結膜充血和輕度畏光的結膜炎表現,極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腦膜腦炎、肝功能損傷、心肌炎及皮膚黏膜出血等癥狀。
如何治療基孔肯雅熱
莊銀安介紹,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基孔肯雅熱的藥物,臨床治療主要采取緩解癥狀和支持性治療為主。國內的基孔肯雅熱患者多為輕癥,而作為一種自限性疾病,通過支持性治療,充分休息、補充液體以及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可緩解部分癥狀。大部分患者的癥狀在一周內都會逐漸好轉,所以大家沒必要過分恐慌。
個人和家庭注意要防蚊滅蚊
莊銀安介紹,積水是蚊蟲孳生的“溫床”,“無積水就無蚊蟲”,個人和家庭都要注意做好防蚊滅蚊措施。
首先要做好個人防護,出門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必要時使用驅蚊液、驅蚊貼等產品。室內可安裝紗門紗窗,夜間睡眠時使用蚊帳。
關鍵要及時清理室內積水,水培植物如富貴竹應每3—5天徹底換水,同時沖洗容器內壁和植物根部,也可投放滅蚊幼劑或采用物理隔斷方式防蚊。定期檢查飲水機水槽、冰箱底部水盤等隱蔽處防止積水。
同時,天臺、陽臺及門前屋后積水管理。屋頂反墚、排水槽等應定期疏通,避免堵塞積水。陽臺、天臺、庭院內的花盆、泡沫箱、廢棄瓶罐等容器應及時清理,閑置容器應倒扣放置,儲水容器如水缸應加蓋,廢棄容器徹底清除。竹筒、樹洞應進行封堵或改造,蓮花池養魚防蚊。空調冷凝水應及時排凈,廢棄輪胎在底部打孔或避免露天放置。
此外,要及時開展室內滅蚊,在室內可以使用合格的殺蟲氣霧劑、蚊香液、盤香等減少蚊蟲叮咬。如果發現室內蚊蟲較多,可配合使用電蚊拍、滅蚊燈等物理滅蚊工具。
記者在該院了解到,為有效應對蚊媒傳染病防控工作,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持續強化全院醫務人員的專業培訓。據該院醫務科科長馬燕妮介紹,培訓重點聚焦病例識別能力建設,將全面提升登革病毒NS1抗原篩查覆蓋率,對出現發熱伴皮疹、肌肉痛或骨痛任一癥狀的患者實施重點篩查,規范開展基孔肯雅熱、寨卡等蚊媒傳染病檢測。此外,在做好疫情響應機制方面,將建立快速反應流程,確保第一時間識別風險病例;落實早期干預措施,嚴防疫情擴散蔓延。該院預防保健科負責人姚禮捷介紹,醫院嚴格執行法定傳染病報告制度,規范實施病例網絡直報工作,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取得實效。通過系統化培訓和多維度防控措施的實施,使得湛江中心人民醫院的傳染病防治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為保障公共衛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