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婦聯調研組前往“湛家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項目站點開展調研,了解項目運轉模式、專業團隊建設及服務開展情況,推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提質增效。(8月4日《湛江日報》)
俗話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但現實中青少年面臨多重壓力,易產生情緒問題。加強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課堂,也是情感支持的重要來源。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注重孩子全面發展而非單一的成績追求。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要多和孩子交流,加強正向互動,及時識別有效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發現孩子異常及時干預疏導。避免因要求過高、管教過嚴給孩子帶來沉重壓力,為孩子提供充滿愛與理解的避風港灣。
教師應具備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在課堂上敏銳捕捉到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提供必要的教育引導,創建包容和諧的校園文化。要鼓勵學生發展個人興趣與特長,讓每個學生在校園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體育鍛煉,提升學生發掘自我價值、增強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保持好奇心和學習熱情,以良好心態面對各種挑戰。
社會要努力為青少年兒童營造和諧安全的成長環境,創造關心關注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網絡媒體要避免過度渲染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保護青少年免受侵害。醫院要充分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加強校醫聯動,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和早期篩查,為青少年兒童筑牢心理健康防線。
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講科學、重實際,切忌把心理問題擴大化。現實生活中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并不多。大部分學生都屬于情緒問題,及時調理便會心和氣順,情緒得到宣泄就會完好如初。不要因一時情緒沒有控制好就輕易貼上“焦慮癥”“抑郁癥”的標簽,泛化學生心理問題。要科學評估、監測學生心理問題,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要言過其實。
讓我們為青少年兒童撐起一片心靈的藍天,讓他們在愛與關懷中健康成長,在尊重與理解中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