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湛江市第三人民醫院組織精神心理專家團隊、護理骨干及黨員志愿者走進霞山區步行街,開展心理健康義診宣傳活動。(4月19日《湛江日報》)
心理健康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對青少年的學習和成長有著重大影響。如今,心理健康問題已逐漸從成人、職業群體延伸至青少年群體,并呈現“低齡化”發展趨勢。社交媒體上,極度厭學、沉迷電子游戲、離家出走等事件不斷。如何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一個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據媒體報道,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很多,主要來自五個方面:家長的關注度不夠,對孩子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不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足以起到完全干預孩子心理危機的作用;專業的心理診療特別是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詢門診短缺;學生學業負擔重、升學壓力大,自身的抗挫折能力跟不上;網絡中負面信息對青少年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對癥下藥,方能治標治本。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校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戰場。教育部要求中小學配備專職心理教師,并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這些心理健康課,究竟是如我們所期待的那樣發揮了關鍵作用,還是流于形式,成了“走過場”的尷尬存在?有的學校,還是把“分數”置頂,雖然口頭上說德智體美勞樣樣重要,但實踐中還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等”“放一放”“拖一拖”。本質上說,還是沒有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重視起來。比如在專業力量的配備上,專職心理健康教師數量少、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工作忙,面對數量龐大的學生時,就很難及時發現每一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但現實中,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視不足,過于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給孩子施加過多壓力。有的家長缺乏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技巧,無法及時察覺孩子的心理變化,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又往往不知所措。比如有的家長會發現,孩子小時候還會跟父母無話不談,但到了一定年紀就開始逆反,基本什么都不跟家里說,甚至出現“焦慮”“抑郁”等表現。
由此觀之,各方力量更加積極參與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來,就很有必要。醫院、心理咨詢機構等可以發揮專業優勢,開展心理健康義診、講座等公益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比如這次報道中提到的湛江市第三人民醫院走進霞山區步行街,開展了以“關愛青少年 健康‘心’生活”為主題的心理健康義診宣傳活動,就多多益善。另外,社區也可以聯系醫院、心理專家等,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團體輔導活動,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社交平臺,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針對網絡負面信息影響,相關部門需加強對青少年接觸平臺的內容監管,同時扶持優質心理健康科普內容創作,讓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成為主流。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是教育的“選修課”,而是成長的“必修課”。給湛江市第三人民醫院點贊,期待湛江能建立起家庭、學校、醫院、社會、技術協同發力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