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在廣州數據交易所(湛江)服務基地的輔導下,“‘飛行創想’紅樹林入侵物種無人機識別算法模型:互花米草”數據產品通過廣州數據交易所合規審核,正式上線發布。這是全國首個基于無人機的紅樹林入侵物種識別算法模型,也是基于海洋低空數據與現實應用場景深度融合孵化的一款創新數據產品,將為紅樹林生態保護裝上“科技鎧甲”。(據7月24日《湛江日報》)
紅樹林作為“海岸衛士”,具有防風消浪、凈化海水等重要生態功能,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湛江作為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守護這片“海上森林”既是責任,也面臨著挑戰?;セ撞莸热肭治锓N,根系密集,侵占灘涂,擠壓紅樹林生存空間,對生態平衡造成破壞。傳統的人工巡護方式,受地形、潮汐等因素限制,不僅效率低下,而且難以實時掌握入侵物種的動態變化。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與紅樹林保護的結合成為必然趨勢,此次算法模型的推出,正是順應這一趨勢的有力舉措。
湛江正在積極探索“技術創新+生態保護”的融合路徑。一方面,該算法模型構建起“無人機技術+智能算法”的生物識別模型,通過無人機搭載高分辨率傳感器獲取高清影像,再利用深度學習算法精準識別互花米草,解決人工巡護的諸多難題。這不僅提高巡護效率,還能讓保護工作更加精準高效,為遏制互花米草擴散、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健康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該算法模型在廣州數據交易所完成數據產權登記,這是其走向規范化、市場化的重要一步。這為紅樹林保護領域的技術成果轉化樹立典范,讓科技成果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生態保護事業,實現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實際應用的有效轉化。一句話,湛江用實際行動證明:生態保護與技術創新可以雙向賦能。
進一步來說,湛江的實踐為全國紅樹林保護提供“可操作的樣本”。紅樹林保護從來不是孤立的“守護戰”,而是需要技術、制度、市場多輪驅動。湛江的算法模型既給本地治理提供“精準坐標”,也為科研機構輸送關鍵數據,更通過產權登記打通技術推廣的壁壘。這種“問題導向—技術攻關—市場轉化”的閉環,讓保護措施有了科技支撐,也讓技術創新有了應用土壤。
應該說,湛江的生態家底不止紅樹林這一張“綠色名片”,處處都有“科技介入”的需求。期待在湛江的田野、海岸、河流之上,能有更多“數據產品”的身影。這些創新成果匯聚起來,最終成為守護湛江生態肌理的“科技鎧甲”,讓這片土地的綠色更持久,讓人與自然的共生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