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知識畫報》官微推送原創圖文《太拼了!人類為保住紅樹林,竟做了這么多事!必須看!》,該推文多處介紹了湛江在保護紅樹林方面付出的努力和亮點成績,引起網友們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在全球生態保護的版圖上,湛江紅樹林這片“海上森林”之所以亮眼,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更是人類用智慧與堅持澆灌出的生態成果。它的成長,從來不只是自然的偶然,更是人們實打實護出來、干出來的生態樣本。
生態基底的硬核實力奠定了樣本根基。作為全國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湛江紅樹林用數據說話:記錄鳥類從2002年的194種增至314種,勺嘴鷸、東方白鸛等珍稀水禽在此安營扎寨。這組跨越二十余年的增長曲線,直觀印證了生態系統的持續向好,為保護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科技賦能讓保護更精準高效。當“GIS+無人機+高分衛星影像”組成智慧監管網,這片綠毯便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無人機每年4次全境航拍,配合專業執法團隊定期巡查,非法砍伐、捕撈等行為無所遁形。技術與人力的雙重守護,既劃清了生態保護的紅線,又守住了生物多樣性的底線。
人工修復的匠心成就生態奇跡。在機械難行的灘涂上,科研人員培育適生紅樹苗,工人彎腰插苗時嚴格把控1米間距——這看似簡單的細節,藏著與海浪博弈的智慧。麻章區金牛島的插苗場景,正是湛江人用雙手編織綠色屏障的縮影,讓紅樹林在潮起潮落間不斷拓展生存版圖。
“生態+經濟”的雙贏模式激活了保護動能。首創的“林—蟹/貝/藻”耦合模式,讓紅樹林下長出“生態田”。2023年以來747公頃造林、510公頃修復的成果,不僅守護了海岸防線,更讓當地居民從生態保護中獲利。這種社區參與的可持續模式,讓保護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形成良性循環。
從生態基底到科技賦能,從人工修復到民生融合,湛江紅樹林用實打實的實踐證明:保護與發展并非對立。這片“海上森林”的故事,正在為全球紅樹林保護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國方案,讓綠色發展的理念在海岸線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