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7日是2025年廣東省濕地保護宣傳周,主題為“保護濕地,珍愛紅樹林”。近日,《世界知識畫報》官微推送原創圖文《太拼了!人類為保住紅樹林,竟做了這么多事!必須看!》,該推文多處介紹了湛江在保護紅樹林方面付出的努力和亮點成績,引起網友們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廉江高橋紅樹林保護區綠意蔥蘢。記者張鋒鋒 攝
“海上綠毯”裝上智慧大腦
《世界知識畫報》官微推文開篇寫道:在全球生態保護的大舞臺上,紅樹林的保護已成為重要議題。各國及國際社會正積極采取多方面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護區、開創各類型保護項目、促進紅樹林自然再生、科學人工種植幼苗等等,全力守護這一獨特的海岸生態瑰寶。文中特別提到,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全國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入“GIS(地理信息系統)+無人機+高分衛星影像智慧監管”技術,提升智慧化監管水平,無人機每年全境航拍4次。保護區邊界明確并設立顯著標識,限制人類過度開發與破壞行為,同時配備專業的管理與執法團隊,定期巡查監測,杜絕非法砍伐、捕撈、開墾等行徑,并且積極開展生態修復研究工作,致力于維護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穩定性。
“海上造林”的生動細節
推文在介紹人工種植時寫道:科研人員精心培育適合當地環境的紅樹苗,采用科學的種植方法,提高樹苗成活率與植被覆蓋率。紅樹林土質松軟難以使用機械,種植多為人工,樹苗需間隔1米,間隔過大會被海浪沖走,過小影響水體和物質循環。之后嚴控污染排放、治理水污染等行動改善其生存環境,確保紅樹林生態服務功能得以正常發揮。文中以湛江麻章區湖光鎮金牛島的工人復種紅樹林為例,圖文并茂展示了工人們在灘涂上彎腰插苗的場景。
湛江紅樹林底下養出生態田
文中還指出,推動紅樹林的可持續利用與社區參與是實現長期保護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在不損害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前提下,適度開發生態旅游項目,如建設觀光步道、觀鳥亭等設施,開展科普教育與自然體驗活動,讓公眾在親近紅樹林的過程中提升保護意識,同時也為當地社區創造經濟收入。另一方面,積極探索“紅樹林+”復合經營模式,如紅樹林林下養殖、生態農業等,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與經濟效益,增強當地居民對紅樹林保護的支持度。湛江市在廣東省率先開展“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生態型經濟試點,首創了“林—蟹/貝/藻”耦合模式,優化了“林—魚/蝦”耦合模式,包括紅樹植物8種、海產動物20余種。據統計,2023年以來,湛江市已完成紅樹林造林747公頃,完成紅樹林修復510公頃。
全球紅樹林保護工作雖任重道遠,但通過各國政府、國際組織、科研機構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多管齊下、綜合施策,紅樹林這道綠色的海岸防線必將得到有效守護。湛江已把“綠水青山”寫進發展基因中,將繼續以海為卷、以林為筆,為全球生態安全貢獻更加堅韌、更加鮮活的湛江力量。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