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蟬鳴聲中,畫筆在斑駁墻面上沙沙作響。為積極響應廣東省“雙百工程”,湛江科技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分赴湛江和江門的鄉鎮農村,以墻繪藝術為媒,將美育深度融入鄉村建設,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青春活力。
丹青筑夢實踐團:水墨田園間的美育深耕
6月17日至30日,美術與設計學院“丹青筑夢”實踐團在湛江市坡頭區麻斜街道執筆揮彩。學院黨委組織員敖焱鵬帶著師生黨員,在烈日下丈量墻面:“得把麻斜的山水靈氣、發展新貌都融進去。”他們蹲在墻邊調色,青灰顏料暈染開,勾勒出遠處山巒,白墻黑瓦的村落便在筆端“生長”出來。
一面舊墻化身夏日荷塘,碩大的碧葉層疊舒展,粉荷亭亭玉立,靜泊的小船倒映水紋間,遠處淡彩暈染的青山如黛。另一處墻體則鋪展開明艷的田園畫卷——金黃的花海翻涌,綠樹掩映下的農舍炊煙裊裊,顏料自然流淌的痕跡恰似田野蓬勃的生命力。“看,這面墻繪完,整條道路更亮堂了!”村民李阿姨路過時,總要駐足。
“這些畫面不僅是風景,更是鄉村發展的詩意注腳,”敖焱鵬指著荷塘墻繪說,“我們用丙烯顏料對話麻斜的山水,讓美育成為村民‘看得見’的日常。”麻斜街道辦工作人員感嘆:“這些墻繪讓村莊煥然一新,村民散步時總愛駐足品評,連孩子們都認得畫上每一朵荷花!”
蒲公英實踐團:文化傳承里的青春互動
7月初的江門市新會區大澤鎮田金村,蒲公英實踐團的畫筆在墻上舞動。“田金的名字、醒獅文化,得畫出煙火氣!”團隊成員舉著畫筆商量。
村口高墻上,以鄉村農田特色為靈感勾勒的“田金”兩個大字醒目突出,一只卡通醒獅昂首騰躍,鬃毛如火焰舞動,背后青山疊翠、稻浪翻金,國旗與黨旗飄揚。更貼心的是,墻畫中還特意設計了拿舉旗子的拍照打卡點,孩子們爭相在醒獅墻前模仿舉旗姿勢,笑聲融進色彩中。
“學生們創作時,村民主動送來解暑涼茶!”村干部送來帳篷,看著墻繪從空白到斑斕。實踐團開設直播分享創作,鏡頭里,顏料在墻面流淌,醒獅文化娓娓道來,直播間滿是“太好看了”“想去打卡”的留言。村民陳伯笑著說:“以前墻是灰的,現在成了咱田金的‘文化名片’!”
從麻斜街道的水墨山水,到田金村的文化打卡墻,湛江科技學院兩支實踐團,執畫筆、制墻繪,持續探索高校助力鄉村的路徑。帶隊老師說:“學子們用專業所學繪出了‘百千萬工程’的生動注腳。這不僅是墻的藝術,更是心的聯結。”畫筆繪就的,是鄉村顏值的提升,更是文化振興的溫度。當藝術賦能鄉土,當青春扎根大地,鄉村振興的畫卷,正被一筆筆繪得更加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