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上,湛江市工農海鮮市場最近成了“新寵”,吸引了眾多網友關注。“博物雜志”到湛江市工農海鮮市場,一探各種奇趣海鮮——“那些依靠大海才得一見的有趣海產品,統統端上來給大家開開眼界”。
近兩年,越來越多年輕人以逛菜市場的方式去“打開”一座城市。一些特色突出的菜市場被納入城市旅游線路,成為游客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和生活的一扇窗。如上海的便民菜場“我家菜場”、哈爾濱道里菜市場、昆明大觀篆新農貿市場等。最近,南京溧水安民智慧農貿市場索性變身成為頗具“網紅”潛質的旅游目的地,一些建筑的屋頂上、蔬菜攤位前張貼著趣味標語:“再卷,還是菜”“‘蟹’逅美好”……這些標語為市場增添了輕松愉悅的氛圍,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光顧、拍照,甚至有游客到城市的第一站就是體驗當地的菜市場。
逛菜市場的“游”,跟逛景區不一樣。不用提前做攻略搶門票,沒有導游拿著小旗子喊“跟上”,想蹲在水產攤前看半小時宰魚都沒人管。湛江的菜市場尤其如此,作為海洋城市,這里的菜市場從來不止是買賣場所,更是大海與湛江人的連接點。凌晨的漁港邊,漁獲剛上岸就被搬進市場,帶著海鹽氣息的蝦蟹在攤位上鮮活跳動,這種“從海洋到餐桌”的即時感,是任何標準化商超都無法復刻的。近年來,湛江對工農市場等農貿市場的改造也恰到好處:防滑地面、整潔分區讓環境更舒適,卻沒丟掉討價還價的鄉音、親手挑揀海鮮的實在——這種“改硬件不改煙火”的智慧,讓市民游客既能享受便利,又能觸摸到最真實的濱海生活。
年輕游客愛逛菜市場,圖的就是這份“不裝”。當即時配送將購物簡化成屏幕點擊,當社交更多停留在點贊評論,人們漸漸失去了對“附近”的感知力:不知鄰居姓氏,不懂當季食材,更少見陌生人之間自然的寒暄。而湛江的菜市場恰恰提供了這種缺失的“真實感”:在菜市場里,不用扮演“精致旅人”,挑錯了菜也沒人笑話,有的好心攤主還會手把手教你揀新鮮海鮮。這些帶著溫度的互動,讓游客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在觸摸魚蝦蟹、聞著海腥氣的瞬間,重新找回對生活的熱愛。
當然,菜市場能“游”著逛,關鍵是別把它變成另一個“表演”的景區。要是為了游客把老攤主都換成連鎖店,墻上掛滿標語卻沒了煙火氣,那就沒意思了。不用刻意布景,不用編故事,活蹦亂跳的海鮮、此起彼伏的吆喝、帶著體溫的交流,就是最好的風景。來湛江的人,拎著一袋袋海鮮走在市場里,風吹過帶著海腥味的熱鬧,大概會明白:所謂旅行,不就是換個地方好好過日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