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湛江一高中食堂讓學生點菜”的話題引來了網友的關注,該校在校園餐管理方面的創新更是贏得了叫好聲不絕。
提起校園餐,可能不少人都有過“吐槽”:食堂里菜式來來去去就是那幾樣,有些菜不是咸了就是淡了,更令人無奈的是,不好吃還得吃下去,要不就只能餓著了。但近日,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學的校園餐,卻憑著“讓學生話事”火出了圈。
白切肉、酸菜魚、燒排骨……想吃什么自己點!市二十一中每學期讓學生投票推薦十佳菜譜、食堂原創十佳菜譜,在進行營養化改良后長期供應,對薦菜同學還有餐票獎勵。這頓操作簡直就是戳中了校園餐管理的痛點,難怪網友直呼“抵贊”。
“今晚吃咩啊?”“你話事啦!”這番對話,常見于廣東家庭。這里,“話事”是作主、決定的意思。難得的是,市二十一中居然將這個場景“搬”進了學校食堂。讓學生“話事”,不是“走過場”的投票,而是真的把“點菜權”交到了學生的手上。短視頻中,學生說“白切肉是根據老家的一個做法去投票選擇的”,而且學校食堂還保留了正宗的做法。學校食堂不光能點菜,還能吃到原汁原味的家鄉菜,誰不愛?
校園餐讓學生點菜,不僅是給了個“話事權”,其背后更藏著對學生的尊重。從某種意義上講,市二十一中的食堂成了另一個“課堂”,而教的內容正是尊重:過去的校園餐,普遍是“食堂覺得學生該吃什么”,現在變成了“學生想吃什么、適合吃什么”,這種視角的轉變,其實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升級,讓學生感受到“我的想法被重視了”。反過來,對于學生而言,也更能懂得尊重食堂叔叔阿姨的辛勤付出。看到他們為了自己的點菜而提前備料、精心烹調,甚至學做地道的湛江菜、家鄉菜,視頻里學生們笑著“捧場”,就是一種尊重。一來二去,學校食堂就不僅僅是個“吃飯地方”,更成了培養尊重與理解的“第二課堂”。
從監督機制來說,讓學生“話事”,對于提升菜品質量也有好處。以前學生會覺得“不好吃但說了也沒用”,但如今有了“話事權”,不僅會關注好不好吃,還會留意食材新不新鮮、餐具干不干凈、打飯夠不夠量,繼而大膽說出來。這種“學生提意見、食堂去改善”的良性循環,比其他檢查監督更有效。畢竟最懂校園餐好不好的,肯定是每天來吃飯的學生。
不過,雖說校園餐應讓學生“話事”,但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市二十一中強調“營養化改良”,就是怕學生只顧著“好吃”而忽略了健康。把好營養關,“吃得開心”與“吃得健康”也就沒了矛盾,學生吃得開心,家長也更加放心。
其實,校園餐讓學生“話事”,不只是解決“吃什么”的問題,更是一種教育思路的突破——既然食堂里學生都有“話事權”,那么課堂里呢?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擁有更多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權,會不會也能收獲不一樣的“滋味”?
一頓讓學生“話事”的校園餐,吃的是口味,暖的人心,教的是尊重。市二十一中的校園餐,抵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