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推進全市“互聯網+明廚亮灶”深度覆蓋,419所公辦中小學食堂“陪餐區”加裝攝像頭,全市1939所供餐學校100%接入市級“互聯網+明廚亮灶”平臺。(8月27日《湛江日報》)
科技賦能校園餐安全管理,首先體現在監督方式上。過去,校園食品安全監管往往依賴人力抽查,存在覆蓋面窄、時效性差等弊端。而湛江的實踐將AI算法引入監控系統,使攝像頭變身為“數字哨兵”,能夠精準識別后廚操作中的違規行為,即便在夜間也能持續工作。如今,這種“機器換人”的智慧監管模式,極大地提升了監管效率和精準度,形成了“發現—整改—驗證”的閉環管理,讓每一個問題都能得到及時處置。這種全流程、無死角的科技監督,讓校園食品安全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從突擊檢查轉向常態監控,改變了食品安全治理的底層邏輯。
科技的價值不僅在于強化監管,更在于構建多元共治的新格局。比如,遂溪創新推出的“陽光食堂”平臺,家長和學生可以匿名對環境衛生、服務態度及菜品質量進行評價,食堂管理方則能即時根據反饋落實改進措施。這打破了校園食堂管理的封閉性,將家長和學生這一最重要的利益相關方納入監督體系,構建起多元共治格局。
科技賦能必須與制度創新、管理優化形成合力才能真正釋放效能。從推進“互聯網+明廚亮灶”全覆蓋,到推動公辦學校食堂轉型自主經營,從創新大宗食材帶量集中采購,到加強智慧監管平臺建設,這種“科技+制度”的組合拳,體現了系統思維和綜合治理的智慧。科技手段如果不能嵌入科學的管理體系,很容易淪為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反之,管理制度如果沒有科技支撐,也難以實現精細化、智能化。
湛江的“明廚亮灶”升級版證明,當科技之光照進校園后廚,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頓安全可口的飯菜,更是一座城市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溫情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