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滿載18.7萬噸進口鐵礦石的“裕和”輪,順利靠泊湛江港40萬噸級碼頭卸貨。湛江海關所屬霞山海關運用“智慧商檢——大宗資源性商品監管(鐵礦石)”業務場景對該批鐵礦石高效完成遠程監管驗放。今年以來,該關不斷深化24小時全通型智慧口岸建設,推動進口鐵礦石通關效率顯著提升,全力保障大宗資源性商品供應鏈安全穩定。
關員遠程監控進口鐵礦石在線檢測結果。
“智慧商檢”破解傳統作業難題
“傳統人工查驗模式耗時長、效率低,僅靠關員加班加點已難以滿足港口24小時連續作業和貨物快速通關的需求。”霞山海關查驗二科科長宋嘉寧說,“關員登輪或在碼頭抓斗邊,通過眼看、手摸、鼻聞等傳統方式查驗,不僅影響港口作業,還存在安全隱患。”
轉機出現在2024年12月,霞山海關率先在湛江港40萬噸級碼頭完成“智慧商檢——大宗資源性商品監管(鐵礦石)”業務場景建設,全國范圍內首次在公共碼頭成功打造“無感通關、智能監管、無事不擾、無處不在”的進口鐵礦石“智慧檢驗檢疫”模式。
該模式依托近紅外光譜儀、AI視覺識別裝置、放射性監測儀等3類新型智能設備,開發10余種模型算法,對卸貨傳輸帶上的鐵礦石開展全天候在線檢測與風險判別,實現固廢排查、夾雜物識別與分類、放射性監測等遠程智能查驗監管作業。
“無感支付”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技術的突破實現流程再造。如今,海關查驗環節順勢嵌入企業卸貨流程,鐵礦船實現24小時“即靠即卸、邊卸邊檢”。傳輸帶上的礦石經過檢測點時,近紅外光譜儀瞬間完成成分分析和光譜鑒別;高清高速工業相機精準捕捉夾雜物,AI算法則進一步細化夾雜物類別;放射性監測儀對輻射超標的礦石實時發出報警。所有數據同步傳輸至海關智能查驗監管平臺,關員在監控指揮中心的屏幕前就能完成萬噸貨物的監管。
“傳統查驗方式需要碼頭中斷作業流程進行配合,容易耽誤船期。新模式運行后,碼頭卸貨、泊位周轉、堆場周轉的速度都加快了,每噸鐵礦石綜合物流成本能節省1元左右,僅這一個碼頭,每年就可節省成本約2000萬元。”湛江港集團散雜貨分公司副總經理李保華說,“現在進口鐵礦通關體驗就像‘無感支付’,幾乎感受不到海關監管的存在,卻又處處感受到智能監管帶來的便捷,智慧海關建設成果真正惠及了企業。”
“機器代人”高效應對極端天氣
大型鐵礦船在進出港時受天氣、潮水影響較大,若不能及時靠港卸貨,延誤船期將產生高額的滯期費。
今年1號臺風“蝴蝶”和6號臺風“韋帕”影響期間,霞山海關密切跟蹤臺風動態,提前了解航道管控、船舶靠離等信息;主動靠前服務,指導企業運用“先放后檢”、“預約查驗”等通關便利化措施;同時進一步強化進口鐵礦石“智慧檢驗檢疫”模式運用,專人保障智能設備正常運行,確保船舶在防臺前后均能即靠即卸、全程暢卸,有效助力港口搶抓作業效率,搶回受臺風、強降水影響而耽誤的卸貨時間。
“以前遇到臺風、暴雨等極端天氣,要等風浪、雨勢減弱后海關關員重新登輪繼續查驗,現在通過科技手段,碼頭符合安全條件即可隨時卸貨,真正實現了靠卸作業‘零延遲’。”湛江中遠海運物流有限公司業務員楊志宇表示。
據統計,今年1—7月,霞山海關共監管進口鐵礦石190批、158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2.4%、3.8%。其中,通過“智慧檢驗檢疫”模式監管1170萬噸,占比達73.8%,平均每批通關時間壓縮約15小時,據企業測算共節省綜合物流成本約1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