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市第一小學門口,交警與志愿者組成的“護學崗”有序引導學生過馬路。本報記者張鋒鋒 攝
從廉江市摘下“全國縣級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到10個村鎮躋身“全國文明村鎮”行列,10家單位、2所校園、1戶家庭分獲國家級文明殊榮;從街頭巷尾“湛江好人”的暖心善舉,到鄉村田野間“喜事種樹”的新風尚……文明新風如春風化雨,浸潤著這座濱海港城的每一寸土地。
文明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日復一日的堅持與實踐。近年來,湛江以“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三維賦能,推動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扎實成效,為湛江加快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思想保證、豐潤的道德滋養和磅礴的精神力量。
廉江市城北街道大塘村委高田村的香樟公園,古樟樹枝繁葉茂,空氣清新,吸引眾多群眾前來游玩。本報記者張鋒鋒 攝
文明培育:以“榜樣之光”點亮向善之路
“老人家,您慢點走,這里車多!”每天清晨,在雷州市老城區的繁忙路口,市民總能見到一位退休的老人在交通崗執勤。
這位退而不休的老交警,就是“湛江市道德模范”蔡德如。獲返聘4年來,他繼續發揮余熱,堅守在交通執勤一線,日復一日守護著行人安全,用腳步丈量著“老有所為”的文明長度。
在湛江,像蔡德如這樣的“身邊好人”還有很多——參加消防工作15年、營救1200余名群眾的“廣東好人”楊坤,創辦醫養院為老人撐起“溫暖港灣”的“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葉小玲,10多分鐘連救4名落水村民的現役軍人柯東賢、為學生提供進店避雨、等待家長的“快樂基地”的“肥娟”夫婦……他們用凡人善舉編織起港城的“道德星空”。
近年來,湛江始終把“崇德向善”作為文明培育的核心,構建起“選樹—宣傳—禮遇”全鏈條典型培育體系。截至目前,全市累計評選“湛江好人”以上先進典型302人,其中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3人、“中國好人”16人、“廣東好人”112人。
這些榜樣不是遙不可及的“明星”,而是菜市場里幫人拎菜的攤主、社區里義務修家電的退休工、校園里守護學生的老師,他們的故事通過“道德講堂”“好人巡講”等活動走進街巷鄉村,讓“學好人、做好事”成為市民的自覺選擇。
法治是文明的保障。2023年,《湛江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湛江首部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地方性法規,從“禁止隨地吐痰”到“規范養犬行為”,從“倡導文明出行”到“鼓勵志愿服務”,用制度為文明“立規矩”。
與此同時,湛江深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今年春季學期,全市中小學校黨組織書記、校長共開展1380場課堂,為115萬人次學生講授“思政第一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黨”等主題活動覆蓋全市中小學,讓文明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樓房外墻粉刷一新,幅幅墻繪傳遞著文明春風。通訊員李波 本報記者殷翊展 攝
文明實踐:“惠民之舉”送到群眾心坎上
“不用跑市區醫院,在家門口就能讓專家看病,太貼心了!”在麻章區城家外村的“送健康 進萬家”義診現場,村民李阿婆拿著體檢報告,臉上滿是笑容。
這場由湛江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織的活動,只是港城千萬場惠民實踐的一個縮影——如今的湛江,211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覆蓋縣鎮村三級,146個省級示范陣地熠熠生輝,216個文明單位與基層陣地結對共建,打造出“文明實踐搭臺、各方唱戲”的生動格局,形成了“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閉環服務模式。
在廉江,“大篷車”文明實踐隊載著文藝演出、農技培訓、法律咨詢,穿梭于23個鄉鎮;在麻章,“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文明實踐主題活動將分類知識融入到親子實踐中,有效促進了環保理念在家庭中的傳遞與扎根;在湛江經開區,文化傳承、紅白事規范、鄰里關系、村風民俗等內容被編成簡單易懂的“順口溜”,在村民們當中口口傳唱……
文明實踐既要“接地氣”,更要“有特色”。圍繞建設“紅樹林之城”,湛江打造“紅樹林+文明創建+鄉村旅游”示范帶和生態文明實踐基地,今年“五一”和端午節假期期間,100余場生態主題活動吸引50余萬人次參與,游客在觀賞“海上森林”的同時,也成為文明護林的志愿者;聚焦“百千萬工程”,湛江發布1053個志愿服務項目,涵蓋醫療衛生、環境保護、文化旅游等八大領域,機關干部下沉網格認領群眾“微心愿”4.3萬個,把服務送到群眾心坎上。
在遂溪縣克須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園”。“以前農閑時大家要么打牌要么閑聊,現在實踐站成了好去處,活動豐富多彩,鄰里關系也更加和睦了。”村民陳大叔的話,道出了文明實踐給鄉村帶來的新變化。
墻體上繪制的非遺項目—木偶戲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本報記者郎樹臣 攝
文明創建: “一處美”到“一片美”擦亮城市之顏
走進霞山區工農社區,曾經斑駁的墻體變成了“文明彩繪墻”,坑洼的路面被鋪上了平整的瀝青,閑置角落蝶變為“口袋公園”——這是湛江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生動樣本。
近年來,湛江以“人民城市人民建”為主線,縱深推進城市品質提升:273個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427條背街小巷“蝶變”宜居空間,68個農貿市場“告別臟亂差”,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夢想照進現實。
文明創建沒有“旁觀者”,只有“參與者”。湛江依托“千名干部進網格、萬名黨員亮身份”機制,發動黨員干部帶頭參與文明勸導、環境整治;在廉江市,“紅橙小鎮”串聯起10條文明村鎮精品線路,村民們自發組建“清潔隊”“護綠隊”,把家鄉打造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在湛江市第五小學,“紅樹林小小講解員”品牌活動讓學生們化身生態保護使者,將文明理念傳遞到千家萬戶。
如今的湛江,文明已成為一種習慣:交通路口,志愿者引導行人有序過馬路;商場超市,“文明餐桌”提示牌隨處可見;景區景點,“文明旅游”成為游客自覺行動。從“一處美”到“一片美”,我市向縱深發展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充滿生機活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文明創建的成果正不斷向鄉村延伸——建成36處家風公園長廊和“好家風工作坊”,153條“五大行動”鄉村文明樣板村各具特色,“喜事種樹”“凈灘護灘”等新風尚蔚然成風,累計種植喜事林12萬余株,完成造林1.53萬畝,實現了“城市顏值”與“鄉村氣質”的同頻躍升。
從“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從“外在美”到“內在美”,湛江的文明創建之路,既是一場惠及800多萬群眾的“幸福升級”,更是一次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精神賦能”。
如今,文明已逐漸成為湛江的“城市基因”,融入街巷肌理、浸潤百姓生活,為這座省域副中心城市注入了昂揚澎湃的奮進力量,也讓“德美港城”的名片在南海之濱愈發鮮亮。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