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霞山臨港工業園區。本報記者張鋒鋒 攝
從68家“小散弱”國企分散經營、半數虧損,到“雙龍頭”引領、資產規模增至約70億元;從依賴商鋪出租的傳統路徑,到深耕生物醫藥、文旅融合、新能源的現代產業布局;從負債率高企的發展困境,到AA級信用評級的市場認可——霞山區國資國企改革,以一場波瀾壯闊的專業化整合重組,完成了從“拖后腿”到“排頭兵”的華麗蝶變,為霞山現代化建設與“百千萬工程”注入強勁動能。
破冰:頂層設計錨定改革方向
時間回溯至改革之初,霞山區屬國企的發展困境如同一道難題擺在眼前:68家國企分布在各街道、部門,資產像“撒芝麻”般分散在五金、食品、汽修等傳統領域,多數企業以出租商鋪為主業,核心競爭力薄弱,部分企業淪為“僵尸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堆積如山。“當時不少國企連工資都快發不出,資產趴在賬上‘沉睡’,與新時代國企的使命要求嚴重脫節。”參與改革的工作人員回憶道。
破局,需從頂層設計開始。霞山區成立由區委書記掛帥的國企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將改革納入全區中心工作“頭等大事”,定期召開區委常委會專題研究,系統學習中央、省、市政策文件,赴改革先進地區“取經”。為摸清“家底”,該區聘請專業會計師事務所開展地毯式清產核資,對68家國企的資產結構、債務情況、人員構成、業務布局逐一登記造冊,形成了翔實的“改革臺賬”。
“改革不能‘一刀切’,要讓每一家國企都找到新定位。”基于調研成果,霞山區制定《進一步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整體架構改革規劃方案》,明確“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多元化發展”思路。2022年8月,聚焦城市綜合開發運營的霞發集團應運而生;2023年8月,區國資公司經改制變成霞興集團,專攻歷史遺留問題化解與運營服務業務。一“開發”一“服務”,兩大集團的定位清晰明確,為后續整合重組打下堅實基礎。
從高空俯瞰湛江特呈島,一座生態與人文交相輝映的海上島嶼躍然眼前。 本報記者張鋒鋒 攝
聚能:資產整合激活“沉睡”資源
改革中,霞山區堅持“好鋼用在刀刃上”,以霞發集團為核心,通過無償劃轉、收購、招拍掛、項目合作等“組合拳”,撬動“沉睡”資產“活”起來。
該區先將原國資公司下屬8家優質子公司整體劃入霞發集團,再陸續接收區屬資產4710萬元,購入東風電影院、霞山電影院及宿舍樓、荷花市場、農村污水凈化站等29處資產,價值達9360.91萬元。老舊市場升級為便民綜合體、污水凈化站服務鄉村振興、舊小區翻新成科創園……原本分散低效的資產,如今變成了服務民生、拉動發展的“優質資產”。
數據見證變化:霞發集團資產總規模從成立之初的“零起點”飆升至67億元,資產負債率從93%的高危線降至44%,步入健康良性區間;2025年4月,霞發集團成功獲評AA級主體信用評級,成為霞山區首家獲此殊榮的區屬國企,拿到了對接資本市場的“通行證”。霞興集團也交出亮眼答卷:2024年營業收入突破2.5億元,2025年1至7月成交業務合同金額超2.9億元,國有資產的“含金量”與日俱增。
提質:業務整合走向“專而精”
“以前幾家國企都做建筑工程,你搶我奪、互相壓價,利潤薄;現在整合到一家公司,資質升級了,項目也多了。”霞發集團建筑板塊負責人的話,道出了業務整合的“紅利”。
國企要做強,必須告別“小而全”、走向“專而精”。改革中,該區全面清退國企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像“梳理頭發”般整合同質化業務:將分散在各企業的建筑施工業務歸入霞發集團下屬公司,推動其升級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施工總承包二級資質,新增地基基礎、鋼結構、環保工程專業承包二級資質;向霞發集團授予城市運營、產業園區運營、特呈島運營“三大運營權”,讓其專注城市開發與產業培育;引導霞興集團聚焦城鄉服務、產業服務、資產管理、建設開發四大板塊,成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專業隊”。
經過兩輪優化,霞發集團將一級子公司從9家整合為4家,構建起“城鄉+產業+資本運營+數字經濟”四位一體格局;霞興集團將7家一級子公司精簡為4家,形成“服務+運營”的專業化體系。如今,霞發集團旗下子公司華鴻公司深度參與“百千萬工程”,負責的鄉村污水治理項目覆蓋多個村莊,獲評2025年全省“百千萬工程”表現突出集體。
拓路:市場化融資引“活水”
“以前國企融資只能靠銀行貸款,現在我們有基金、有債券、有戰略投資,渠道多了,底氣也足了。”霞發集團金融板塊負責人說。
霞山區打破“政府輸血”的傳統思維,以市場化手段為國企引入“金融活水”。霞發集團創新“政府主導、國企搭臺、市場運作”模式,像“磁鐵”般吸引優質合作伙伴:與15家央企、省企和優質民企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全資收購3家民營企業,股權投資12家企業,成立14家混改公司,引入各類社會資本約4800萬元。
與此同時,霞發集團在全市率先發起組建產業基金集群,構建起總規模24.1億元的“母基金+專項基金+創投基金”矩陣——3億元的霞山華藥藍灣基金聚焦生物醫藥,5億元的霞發產業母基金布局先進制造業,10.1億元的霞發新興產業基金深耕新能源,6億元的霞灣創投基金孵化科創企業。基金矩陣的“威力”迅速顯現:霞發產業母基金運作不足半年,便成功并購全國金融押運行業龍頭深圳威豹集團51%股權,填補了湛江市金融物流領域的空白,為霞發集團新增年營收超5億元。
霞發集團優化融資結構,2024年獲批2個專項債項目、獲得資金1.27億元,實現融資總額6.2億元,目前正籌備發行企業債券;霞興集團也實現融資“破冰”,下屬2家子公司獲6家銀行7140萬元授信貸款,國企發展的“資金池”持續充盈。
使命: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
如今走進霞山,處處能感受到國企改革帶來的新變化:特呈島旅游度假區在霞發集團運營下,年接待游客量突破65萬人次;昔日的湛江市汽車南站向電商物流樞紐迭代升級,獲評“廣東省電商助力‘百千萬工程’農特產品展銷廳”;岑擎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里,標準廠房施工機械轟鳴作響,新進駐的企業工作人員忙碌地調試設備……
從“求生存”到“謀發展”,從“傳統經營”到“現代運營”,霞山區屬國企的角色正在悄然轉變。霞發集團深度參與11個“百千萬工程”重點項目,總投資達22.3億元,在城市更新、鄉村振興中挑大梁;霞興集團化解一批歷史遺留問題,為國企輕裝上陣掃清障礙。截至2025年6月,霞發集團營業收入約4.8億元;截至2025年7月,霞興集團營業收入超1億元,兩家集團不僅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更成為霞山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
“下一步,我們要推動霞發集團資產規模向100億元沖刺,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國企,為區域高質量發展貢獻區屬國企力量!”霞山區國企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說。告別破局之路,霞山國企改革翻開新頁。這場以專業化整合重組為抓手的變革實踐,正憑借強勁的內生動力,為霞山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書寫更具分量的時代答卷。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