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國家地理公眾號發布文章推薦“中國最好吃的夜市”,湛江夜市憑借鮮美海味在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獲中國國家地理推薦。(8月24日《湛江日報》)
獲推薦“中國最好吃的夜市”,湛江夜市又一次走到了聚光燈下。這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實打實“吃”出來的。在全國夜市美食地圖里,湛江夜市又是怎樣的存在呢?
在推薦表單中,沈陽夜市主打雞架、烤肉等東北特色美食,以量大實惠著稱;西安夜市是碳水愛好者的天堂,孜然炒細面、手搟臊子面等面食在夜市中翻滾出濃郁香氣,羊肉泡饃吃法講究;南寧夜市散發著濃郁的亞熱帶風情,酸嘢攤上水果搭配特色調料,熱辣又清新;開封夜市歷史底蘊深厚,從北宋延續至今,灌湯包、鯉魚焙面等美食傳承千年古都風味……而湛江夜宵,在“鮮”之一字上獨領風騷。
湛江夜市的第一重“鮮”,是老天爺賞飯的海產新鮮。三面環海的地理稟賦,讓這里的夜市攤主擁有“近水樓臺”的底氣:北潭蠔、官渡蠔從近海養殖場直送攤位,活蝦、花蟹帶著剛離水的濕滑上桌,甚至能看見攤主當場開蠔。當其他城市夜市還在比拼調料風味時,湛江夜市卻用一招“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式”,展現最地道的“鮮”——炭火上滋滋有聲的生蠔,只需蒜蓉提香便鮮甜迸發;白粥作底的“海鮮桑拿”,青蟹、鮑魚、海螺簡單蒸熟,保留海水原味,鮮香直抵味蕾。這種“把大海煮進夜宵”的新鮮度,是內陸城市難以復制的先天優勢,也讓湛江夜市牢牢占據“海鮮夜宵頂流”的位置。
更動人的是第二重“鮮”——市井煙火的鮮活。“一灣兩岸”是湛江這座城市的獨特所在。沿著海岸線如“雨后春筍”的夜宵攤檔,沒有精致店面的束縛,塑料桌椅即可鋪開,海風裹著炭火香與歡笑聲飄遠。攤主揮舞鐵鏟翻動蟹鉗蝦仔的身影、食客們邊嗦釘螺邊暢談的熱鬧、孩童手捧海鮮粥送炒粉的笑聲,構成一幅生動的市井畫卷。這份鮮活不同于開封夜市的古都厚重,也異于西雙版納夜市的異域風情,它是濱海城市獨有的松弛感:不必講究擺盤,不必拘謹禮儀,一啖生蠔配一口冰啤,便能在海風與燈火中卸下疲憊。這種“人與食物、人與城市”的鮮活互動,讓湛江夜市超越了“吃得飽”的滿足,成為本地人安放生活、外地人觸摸城市溫度的窗口。
守住“雙鮮”優勢,更要讓“鮮”味升級,才能在夜市競爭中持續領跑。湛江計劃按照“現代濱海—法式風情—歷史肌理—田園風光”的圈層設計,加快推動中心城區風貌實現大提升。夜市,顯然在“圈”內,而且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何將海洋經濟與夜間經濟深度融合,把夜市的“鮮”嵌入城市風貌肌理,讓“吃海鮮”突破味覺體驗的“次元壁”,變成與濱海景觀、人文底蘊共生的沉浸式享受,值得好好思考。比如打造“漁港夜市集群”,一邊是漁船歸港的燈火點點,一邊是夜宵攤檔的滋滋香氣,游客既能親眼看見海獲從漁網到餐桌的全過程,又能在海風里品味最新鮮的海味;統一設計帶有湛江濱海特色的攤車,如船型車身、貝殼裝飾,提升地域辨識度;劃定專門的“海鮮加工區”,避免油煙亂飄影響環境;借鑒奧體夜市的管理經驗,規范攤位衛生與秩序;延長夜間公交接駁線路,讓游客吃完夜市不用為返程發愁……從“憑鮮出圈”到“以鮮立城”,可以肯定地說,湛江夜市的潛力遠不止于“好吃”。
“海上新湛江”,夜市當為“鮮”招牌。當海洋經濟的“鮮”、城市風貌的“美”、市井生活的“暖”擰成一股繩,湛江夜市就能從“網紅打卡地”變成“長紅目的地”,讓每一位食客記住的不只是一口燒蠔的鮮甜,更有這座濱海城市獨有的、鮮活的生活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