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伊蚊引發的基孔肯雅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莊銀安副主任醫師提醒,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主要通過攜帶病毒的蚊蟲(以白紋伊蚊為主,俗稱“花蚊子”)叮咬傳播,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的三大癥狀分別是:發熱、皮疹、關節痛,如果出現發熱伴皮疹、關節痛等疑似癥狀,需要盡快就醫,避免引起嚴重后果。
拖一拖,危害多
病情可能會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莊銀安醫生介紹,基孔肯雅熱是經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以發熱、關節痛、皮疹為主要特征,潛伏期2—12天,通常為3—7天,大多數患者在發病當天至發病后7天內具有傳染性。雖然基孔肯雅熱、登革熱患者基本都是輕癥病人,但依然不能掉以輕心。
首先,輕癥雖“輕”,卻也挺辛苦。患者常表現有突起發熱、寒戰,伴有肌肉痛和嚴重的關節疼痛(可伴關節腫脹)。發熱通常突然起病,體溫可達39℃。
其次是關節痛,這是基孔肯雅熱的顯著特征,也是常見的首發癥狀。一般持續4天,多個關節和脊柱可能出現疼痛、腫脹,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關節疼痛多為游走性,通常從手腳的小關節開始,如手指、手腕、腳踝等部位往往首當其沖。關節疼痛會隨著運動加劇,導致出現關節僵硬。主要累及小關節,如手、腕、踝和趾關節等,也可影響到膝蓋和肩膀等大關節。
基孔肯雅熱其他癥狀包括頭痛、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癥狀,多數患者在發病后2—5天出現皮疹,持續3天左右。為斑疹、丘疹或紫癜,常分布在軀干、四肢的伸展側、手掌和足底,部分伴有瘙癢,數天后消退,有些患者還會有輕微脫屑。
部分患者可有結膜充血和輕度畏光的結膜炎表現,極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腦膜炎、肝功能損傷、心肌炎及皮膚黏膜出血等癥狀。
尚無特效藥 防蚊是關鍵
莊銀安醫生介紹,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基孔肯雅熱的藥物,臨床治療主要采取緩解癥狀和支持性治療為主。國內的基孔肯雅熱患者多為輕癥,而作為一種自限性疾病,通過支持性治療,充分休息、補充液體以及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可緩解部分癥狀。大部分患者的癥狀在一周內都會逐漸好轉,所以大家沒必要過分恐慌。
記者走訪市區內各醫療機構了解到,基孔肯雅熱早期治療方式簡單、療程短、費用低。但病情惡化后,治療難度和費用會大幅增加。拖延就診,付出更多代價卻不一定能收獲理想療效。
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都是蚊媒傳染病,未及時就診的患者可能在不知情情況下成為傳染源,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病毒,引發聚集性疫情。
及時就診更安心,防止病情再惡化
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都有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癥狀,這些癥狀和很多疾病有相似之處,市民可能將之與普通感冒、關節炎、麻疹、風疹等疾病混淆,但這些疾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是不一樣的。
記者在湛江中心人民醫院了解到,為有效應對蚊媒傳染病防控工作,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持續強化全院醫務人員的專業培訓。據該院醫務科科長馬燕妮介紹,培訓全面提升了登革病毒NS1抗原篩查覆蓋率,對出現發熱伴皮疹、肌肉痛或骨痛任一癥狀的患者實施重點篩查,規范開展基孔肯雅熱、寨卡等蚊媒傳染病檢測,并建立快速反應流程,確保第一時間識別風險病例。市民如有不適,及早就診能讓醫生借助這些手段找準病因,盡早開展針對性治療,提高治愈率。早期就診能在病情可控時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防止病情惡化,降低病死率,減少后遺癥發生。
同時,患者在疾病早期及時就診后,醫療機構可以對患者進行及時隔離治療,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取得實效,避免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移動傳染源”。社區也能對患者生活、工作場所進行“清積水、滅蚊子”的一系列行動,降低社區內蚊媒密度,減少病毒在社區傳播,保護家人與鄰里健康,助力疫情防控。
可調配驅蚊香囊驅避蚊蟲
據湛江中心人民醫院中醫科汪東濤副主任醫師介紹,中藥驅蚊香囊源遠流長,《黃帝內經》中已有“芳香辟穢”的記載,明代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中詳細記錄了多種驅蚊香囊配方。市民可把艾葉、薄荷葉、紫蘇葉除去雜質,曬干后加入廣藿香、蒼術各5克,制成香囊佩戴。這些中藥散發的氣味分子能干擾蚊蟲,實現蚊蟲驅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