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大灣區(廣東)非遺品牌活動在廣州啟動,其中湛江4項非遺亮相省級盛會,由雷州蒲織技藝制作而成的《雷韻蒲編風情包》閃耀T臺。(據8月10日《湛江日報》)
當雷州蒲織手包亮相大灣區T臺,當遂溪獅頭擺件成為家居裝飾,湛江非遺正從古老技藝變為生活風景。這些曾藏于深巷的手藝走出展臺,提醒我們:非遺的終極生命力,在于融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非遺本就源于生活,理當回歸生活。雷州蒲織最初是漁家的防雨用具,遂溪獅頭誕生于節慶民俗,雷州窯陶瓷本就是百姓的日用器皿。它們的基因里刻著“實用”二字——蒲草編織的環保理念,與當下低碳生活不謀而合;醒獅的吉祥寓意,恰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陶瓷茶具更是茶桌日常的標配。這些扎根生活土壤的技藝,本就不該束之高閣。
讓非遺走進生活,創新是關鍵橋梁。雷州蒲織變身為時尚手包,在保留草編肌理的同時契合現代審美;遂溪獅頭縮小尺寸、改良材質,從廣場表演道具變為案頭擺件;雷之窯茶具利用天然紋理,讓千年窯火照進現代茶席。這種創新不是顛覆傳統,而是為古老技藝裝上“生活接口”,讓柴燒壺能泡今日之茶,讓獅頭能點綴現代家居,讓非遺在使用中延續生命。
要讓非遺真正“落地”,還需搭建貼近大眾的橋梁。既需要大灣區盛會這樣的展示舞臺,更需要社區工坊、校園課堂、電商平臺等日常渠道。當孩子們能體驗蒲草編織,當普通家庭能買得起非遺文創,當傳統技藝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非遺才能真正“活”起來。
從雷州半島的田間地頭到尋常百姓的衣食住行,非遺的傳承之路,終究是回歸生活的道路。讓更多非遺走出博物館、走進現實生活,才能讓古老技藝在當代煥發持久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