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蔡維翰,名字是爺爺取的,寓意維系國家的賢才。我還有個名字叫常安,是爸爸取的,寓意國家長久安定。我好奇地問爸爸,為什么有兩個名字?他說:“古時候的人,直呼本名是不禮貌的行為,在稱呼時都需要用到表字,以示尊重。比如李白,名白,字太白,就是對白字的進一步強調。”我恍然大悟,原來“常安”是對維翰的同義延伸,名字里竟然還藏著這么多學問,真有趣!
前面提及名字,是因為在文章題目里,“常安”是長安的諧音,“勵志”是荔枝的諧音,內容正是《長安的荔枝》。暑假期間,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看了這部電影。故事講唐天寶年間,長安九品小吏李善德成為荔枝使,擔負起將嶺南新鮮荔枝運到長安的任務。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從嶺南到長安,兩地相距足足五千余里,看似幾乎不可能完成。但他憑借算學頭腦,計算保鮮時間,優化運輸路線,在歷經多次試驗后,找到了可行的轉運方法。然而運輸過程充滿艱辛,路上更是困難重重,李善德最終還是將荔枝送到了長安。
故事里所呈現的其中一面,責任、魄力與耐性,是解決問題的法寶,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支撐,需要自我克服。事有始必有終,不論成敗,也不論得失,凡事應當盡力而為,不給自己留下遺憾。我受到了啟發,在學習上,在近體詩寫作上,在中華詩詞傳承上,都要向李善德這般,初心不變,堅持不懈,努力向前!
點評:小作者從《長安的荔枝》這部電影的故事主人公角度觀察,什么是責任,什么是人生,如何走自己的路,如何完成目標與志向,值得思考。
指導老師:蔡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