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岐鎮良村距離吳川市城區約12公里,車子順著寬敞筆直的省道285線行駛,往左拐入鄉道再行駛不遠,就來到這座有著悠久歷史和革命意義的紅色村落。
古色古香的張氏宗祠——良村抗日武裝起義指揮部舊址,就位于長岐鎮良村的長岐中心小學內。夏日的陽光穿過古榕樹的枝葉,在張氏宗祠的墻上投下細碎光影。鑒江下游的風拂過張氏宗祠旁一株被稱作“革命英雄樹”的大榕樹,仿佛還在低語著過去400多名英雄曾在樹下歃血為誓:“為抗日救國血戰到底,永不動搖”……
近日,記者走進良村張氏宗祠,在89歲的張其昌老人、90歲的張蓮娣老人、88歲的張瑞軒老人等的講述中,觸摸那段烽火淬煉的紅色記憶,見證這片革命老區如何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紅色底蘊
重溫良村革命故事
“1945年1月16日,400多名英雄在這里集結,槍聲劃破夜空,‘良村起義’的火炬照亮了吳梅邊區的抗日前線。”在張氏宗祠擔任管理員的張其昌向記者介紹那段崢嶸歲月時,他的雙眼閃爍著光芒。他說,當年大榕樹下“為抗日救國血戰到底,永不動搖”的誓言,至今仍在村民中傳誦,回蕩在村民們的心中。
“良村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僅是抗日革命根據地,還是黨組織聯絡總站、茂化吳梅邊抗日武裝起義指揮部所在地,在南路抗日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張其昌介紹說。良村是革命老區村莊,抗日戰爭初期,良村就成為了抗日革命根據地,我地下黨組織在良村一帶十分活躍,大批共產黨員、愛國群眾和青年學生在良村集結。1939年,抗日烽火燎原四起。良村村民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建立了地下黨支部和交通情報站,成立農會、夜校、兒童隊、嬸嫂會、睇垌會、武術館,傳播革命真理,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組織合作社為革命籌集活動經費。
1942年,共產黨員李雨山任三民鄉鄉長,在良村張氏宗祠創辦三民鄉中心小學,協助南路特委撤退一批黨員、積極分子到該校當校長、教師隱蔽。1943年秋,中共梅(菉)茂(名)化(縣)吳(川)邊特派員黃明德以教師身份為掩護,領導機關遷移至三民鄉中心小學,領導黨員教師開展革命活動。在黃明德領導下,李雨山帶共產黨員教師和高年級學生到附近村莊辦民眾夜校,引導大批學生走上革命道路;在良村和上嶺村領導群眾組織生產合作社,成立墾荒隊,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成立睇垌會和武術館,保護群眾利益,為武裝斗爭做準備。
1945年1月16日,黃明德根據中共南路特委統一部署,在張氏宗祠設置抗日武裝起義指揮部,集結茂名、化縣游擊小組400多人,在良村小學宣布起義,三民鄉革命群眾、該校高年級學生積極參加起義。黃明德將起義人員組成抗日游擊大隊,李一鳴任大隊長,黃明德任政委,李雨山任副大隊長兼第一中隊長。起義部隊攻克南安、三民、同慶鄉公所后,將程耀連的學生中隊與李一鳴大隊合并整編,由梁弘道任大隊長,隊伍約有500余人。1945年1月19日,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該大隊被編為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二支隊第四大隊,開赴茂西地區。
“良村是一塊英雄的熱土,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強烈的愛國精神。良村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為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張其昌說,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良村人民積極投身革命,經歷了極其艱苦殘酷的斗爭,先后犧牲21人,解放后全部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黨建引領
紅色資源激活鄉村振興
村道整潔平坦,村莊布局合理,綠化建設、照明設施完善,大街小巷優美安靜,村民三五成群樹蔭下拉家常……在良村,這樣和諧融洽的場景隨處可見。良村位于鑒江下游東岸,地理環境優越。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良村充分利用其紅色資源優勢,打造黨建示范點,積極推動紅色基因融入廣大黨員群眾血脈,以黨建引領打開紅色村莊的“發展密碼”,促使革命老區舊貌變新顏。
2017年底,良村被湛江市委組織部確定為市級“紅色村”建設示范點。多方籌措45萬元資金投入建設,歷時3個多月,將張氏宗祠和周邊建筑修建為良村傳承紅色文化基因教育基地。通過修繕革命舊址,重新規劃展館布局,整理歷史資料,項目于2018年6月落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已建成中共湛江市黨史展覽館、良村革命史展覽館、黨建廣場等。展覽館述說著南路地區,尤其是吳梅地區的艱辛革命史,張氏宗祠內一面面文字墻記錄著為革命奮不顧身奉獻一生的烈士故事,紅色長廊刻畫著英勇善戰的烈士形象,無一不體現著良村對紅色教育、紅色精神傳承的重視。
作為吳川市農村基層黨組織與保護利用紅色資源緊密結合起來的黨建示范村,良村按照“資源統籌、功能完備、制度規范、布局合理、作用發揮”的目標科學規劃、統籌實施,黨員活動室、黨代表工作室、黨建宣傳專欄、黨的光輝歷程回顧、吳川市紅色記憶長廊、良村革命史展館等在村黨建陣地分外亮眼。良村黨支部精準聚焦“組織、黨員、活動、服務、責任”五大體系,以達到一個支部、一個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的“四個一”目標,深入開展基層黨建規范提質行動。
近年來,良村以建設“紅色引領”為契機,強化黨建引領村建,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該村將黨建元素融入新農村建設中,建設黨建廣場、綠化村莊工程,啟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村莊整治規劃、通自來水工程、衛生改廁、村巷道硬化及建立保潔機制等全部完成,村民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此外,良村集聚全村力量積極推進集體流轉土地,整合盤活集體資源;利用該村毗鄰城區且交通便利的優勢,帶領老區村民大力種植花生、辣椒、蔬菜等經濟作物,提高家庭經濟收入;幫助富余勞動人員聯系外地或市區開展務工經商,增加勞務收入;積極發動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支持家鄉老區建設。
薪火相傳
青少年成為紅色基因踐行者
“在1945年的‘良村起義’中,革命前輩馳騁沙場、浴血奮戰,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在良村的學校里,老師經常和學生們講授吳川的革命歷史。良村是長岐鎮唯一一個同時有中學、小學、幼兒園落戶的行政村,鎮辦長岐中學、鎮中心小學、鎮中心幼兒園全部落戶在該村。良村重視教育、重視科教興村,采取多渠道集資的辦法,不斷改善學校環境、提升硬件建設,增強師資力量。學校的老師們帶領學生參觀良村革命史展覽館,了解先輩們的故事。
每逢節假日,時常有青少年走進良村抗日武裝起義指揮部舊址——張氏宗祠,聆聽革命先烈英勇的抗日武裝斗爭史,駐足感嘆:“今天我們共同生活的幸福家園,是革命先烈們用生命守護的!”
多年來,良村依托厚重的紅色資源,以培育紅色接班人為己任,通過國旗下講話、校園廣播、黑板報、宣傳欄、宣傳畫等形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推向深入、融滲校園,再通過現場上課講解、特色示范課堂、學生演講、征文比賽等活動,讓黨史、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走進青少年一代,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良村通過修繕革命舊址、重新規劃展館布局、整理歷史資料等措施,精心打造出中共湛江市黨史展覽館、良村革命史展覽館、黨建帶關建工作站、黨建廣場和團建基地等一批紅色教育基地。自2018年6月建成以來,吸引大批當地黨員干部和學生前來學習,在黨員教育和傳承紅色基因教育中起到積極作用。
下一步,良村將通過傳承紅色基因教育活動,讓廣大青少年在紅色文化熏陶中滋養心靈,在紅色歷史情境下吸取力量,使他們從紅色基因接受者轉變為紅色基因傳播者和踐行者,教育引導他們從小就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