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召開推進以防蚊滅蚊為核心的愛國衛生專項行動會議,強調要扎實有效做好防蚊滅蚊工作。(8月6日《湛江日報》)
對付蚊媒傳染病,不能坐等蚊子上門再拍,而是要主動出擊,先端了它們的“老窩”。那么問題來了:蚊子“老窩”,該怎么端?
那些藏在村邊溝渠、陽臺花盆、樓道輪胎里的積水,都可能成為蚊子“老窩”。藏得深、孳生快、數量多,端掉蚊子“老窩”絕非一人一戶的事,得靠專業發力、合力攻堅、全民參與三管齊下。
端“老窩”,先得讓專業隊伍“打七寸”。蚊媒防制,盲目消殺不如精準打擊。科學規范落實病媒防制措施,就要求專業隊伍得像拆彈專家般,既懂孳生地的“分布規律”,也通消殺的“技術章法”。比如清理積水時,絕不能圖省事把帶蚊卵的積水倒進下水道——那些潮濕管道恰恰是蚊子的“地下繁殖場”,這正是佛山等地總結的滅蚊經驗。專業人員要聚焦溝渠、輪胎、盆景托盤等“高危點”,用藥物消殺與物理清理結合,既滅成蚊更除蟲卵,讓每一次行動都打在“七寸”上。
端“老窩”,更需落實責任“織密網”。蚊子的“老窩”藏在陽臺角落、樓道縫隙、背街暗溝,這些地方單靠專業隊伍難以全覆蓋,必須發動“最廣泛的力量”。把黨員干部編入“消殺網格”,讓社區網格員當好“巡查員”,讓志愿者化身“宣傳員”,大家齊心協力把這件事重視起來、合力辦好,方能織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清理網。筆者所住小區近來也滅蚊,但只管往公共區域的草叢綠地噴藥消殺,把蚊子趕進樓道里就等住戶“各掃門前雪”。物業說“歸業主”,業主說“歸物業”,“真空地帶”便是這樣形成的。不少蚊子“老窩”端不掉,根源在于責任“打滑”。厘清各方責任,各方落實責任,非常迫切。
端“老窩”,關鍵要讓群眾成為“主力軍”。近日,粵語防蚊版《大展宏圖》走紅,說明接地氣的宣傳能喚醒參與感。但宣傳不能停留在“喊口號”,要既貼海報、發手冊,更教方法——告訴群眾“水培植物三天一換水”“閑置桶罐要倒扣”“有卵積水別倒下水道”。要加大“家家戶戶動手”的宣傳力度,因為群眾的雙手才是最有效的“清障工具”。當宣傳從“要你防”變成“教你防”,從“講道理”變成“演案例”,才能讓翻盆倒罐清積水成為像掃地洗碗一樣的日常,讓每個家庭都成為端蚊子“老窩”的前哨。
蚊子“老窩”雖小,卻連著大健康。專業消殺的“準”、責任落實的“密”、群眾參與的“廣”,三者擰成一股繩,再隱蔽的“老窩”也無處遁形。畢竟,防蚊滅蚊從來不是“一陣風”,而是一場需要智慧與堅持的“持久戰”,唯有上下同欲、人人盡責,才能真正筑牢這道“無蚊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