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記者行走在吳川城鄉街頭看到,一場全民參與的防蚊滅蚊攻堅戰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展開。(7月29日《湛江日報》)
蚊媒傳染病防控關乎千家萬戶的健康,絕非一人一戶之事。吳川城鄉街頭的消殺身影、坡頭干群清積水的忙碌場景,無不印證著一個道理:唯有全民動手、各方協同,才能織密“防蚊網”,筑牢健康防線。
織密“防蚊網”,當從每個家庭的自覺行動開始。居家環境中的積水容器、花草托盤、下水道死角,都是蚊蟲孳生的溫床。隨手傾倒積水、定期清理雜物、保持環境干爽,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實則是阻斷傳播鏈條的第一道關卡。吳川居民清理積水后那句“蚊子少了,遛彎都舒心”的感嘆,道出了參與滅蚊行動的價值——主動行動既是護己也是護人。每個人養成“睡前查積水、出門關紗門”的習慣,就能讓家庭成為防控體系中最穩固的基石。要通過科普宣傳讓“防蚊即防病”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導更多人從“被動知曉”轉為“主動行動”。當科學認知轉化為社會共識,防控行動就有了持久的內生動力。
織密“防蚊網”,離不開各方協同聯動。各地黨員干部下沉村、社區,帶著群眾清積水、除孳生地,展現出基層黨組織的號召力與行動力。從機關到鄉村,干部帶頭拿起掃帚、走進街巷,既解決了實際問題,更帶動了群眾的參與熱情。各村、社區要建立常態化巡查機制,及時清理公共區域的衛生死角;組織鄰里互助行動,提醒老年住戶清理陽臺積水;協調資源為老舊小區消殺防蚊、增添設備,這樣才能填補居民個體行動的盲區。唯有將黨員干部、網格員、志愿者與群眾力量擰成一股繩,方能形成“家家參與、戶戶聯動、人人有份”的生動局面。
織密“防蚊網”,需要社會力量的專業支撐與氛圍營造。吳川從農貿市場到城郊菜地的“地毯式”摸排,坡頭區將清積水融入“三清三拆三整治”,都是通過切斷蚊蟲孳生鏈條,從根本上遏制疾病傳播風險。這種“發現一處、處理一處”的較真態度,避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專業消殺隊伍的集中作業固然關鍵,但其效果的發揮,離不開公眾的理解與配合——主動配合消殺時間、提供孳生地線索、反饋防控效果,都能讓滅蚊防蚊更加精準高效。
防蚊滅蚊的成效,從來不是某一項舉措的獨奏,而是千萬人行動的合唱。從清掃樓道的保潔員到清理屋頂積水的居民,從沿街消殺的專業人員到入戶宣傳的志愿者,每個人的付出都在為織密“防蚊網”貢獻力量。讓我們以更自覺的姿態融入這場行動,用每個細節的完善筑牢防線,讓這張守護健康的網,在全民參與中越織越密、越織越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