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區衛生健康局倡導廣大市民立即行動起來,積極參與防蚊滅蚊行動和愛國衛生運動。(8月5日《湛江日報》)
近日,一首粵語防蚊滅蚊版《大展宏圖》歌曲在網上引起熱傳。歌詞里翻來覆去說的“翻盆倒罐”,說白了就是給蚊子來個“一鍋端”——直搗它們的“老窩”。霞山區衛生健康局呼吁市民行動起來,核心意思也正在于此:對付蚊媒傳染病,最狠的招不是等蚊子上門再拍,而是主動出擊,先端了它們的“老窩”。
近期的基孔肯雅熱疫情讓我們明白:那些在耳邊嗡嗡作響的蚊子,早已不是單純的“夏夜噪聲制造者”,而成了“移動的病毒傳播器”。基孔肯雅熱的關節劇痛、登革熱的潛在致命風險,都在提醒我們:那些藏在陽臺花盆、樓道輪胎里的積水,可不是普通的死水,而是蚊子的“老窩”——伊蚊在里面產卵、幼蟲在里面長大,不出幾天就成窩成窩地出動咬人。8月5日《湛江日報》刊登的霞山區衛生健康局的通報里,“更換水培植物用水”“預防雨后積水”“翻盆倒罐”等建議,看著是小事,實則是給蚊子來個釜底抽薪。當市政維護站的黨員志愿者俯身清理泵站閑置水桶時,他們清除的不僅是一汪死水,更是可能讓病毒增殖千萬倍的溫床。這道理簡單得很:蚊子沒了“房”,病毒自然就斷了“路”。
蚊媒傳染病的溯源,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復雜。它不像呼吸道傳染病能通過密切接觸鏈精準追蹤,病毒跟著蚊蟲的飛行軌跡擴散——可能是某戶未清理的花盆積水孳生了帶毒伊蚊,也可能是夜市攤位旁的積水洼成了傳播中介,而“我的陽臺”與“你的樓道”,早已通過這些微小的飛行軌跡連成了休戚與共的整體。蚊媒傳染病溯源難,就難在你根本說不清,病毒是從哪個“老窩”飛出來的。正因如此,端了蚊子“老窩”,更顯必要且迫切。
翻盆倒罐清積水,雖只是舉手之勞,但做與不做又是完全兩個樣子。專業消殺團隊的滅蚊行動固然重要,但居民陽臺的積水花盆、樓道角落的廢舊輪胎、商鋪門口的堆疊瓶罐,這些犄角旮旯的“水貨建筑”,得靠每個人動手拆。吳川志愿者逐戶清理廢棄輪胎的行動,與霞山市政的集中消殺形成了奇妙的呼應:前者是“最后一米”的精細治理,后者是“面上覆蓋”的專業保障。當公共力量與個體行動形成合力,你清陽臺的水培瓶,我倒樓道的積水桶,他翻路邊的閑置罐,蚊子想找個“臨時窩棚”都難。防蚊滅蚊,做與不做,差的就是蚊子“有房住”和“全塌房”的距離。
尤其近日連續降雨,更給這場“防蚊滅蚊戰”添了幾分緊迫性。陽臺的閑置桶一夜成“湖”,樓道的舊輪胎半日變“塘”,連窗沿凹槽里那點水,都夠蚊子搭個“迷你單間”。這些雨后冒出來的“新房”,只需幾小時就可能成為伊蚊產卵的“育嬰室”。潛伏期無癥狀的感染者尚不知曉時,帶毒的蚊子已可能從一樓的積水處飛到十樓的窗臺,讓病毒在樓棟間無聲蔓延。
正因如此,翻盆倒罐清積水,在連綿雨日里更顯沉甸甸的分量。當雨水不斷制造新的孳生地,與其坐等蚊蟲長大咬人,不如趁著雨停的間隙,把水培綠蘿的水換了,讓蚊子的“育兒室”變“空房”;把樓道的輪胎倒扣,讓蚊子的“倉庫”成“廢墟”;把窗沿的積水擦干,讓蚊子的“臨時窩”成“荒地”。主動端了蚊子的“老窩”,總比被動等著被咬要靠譜得多。
從清理自家陽臺積水開始,從提醒鄰居翻盆倒罐做起,每個人多彎一次腰,蚊子就少一個“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