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島紅樹林。
7月26日是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國際日,又稱世界紅樹林日。在湛江東海島潮間帶灘涂的泥濘與潮汐之間,紅樹林極為富集的區域,一場悄無聲息的“生態攻堅戰”正以科技為刃展開。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紅樹林濕地修復項目,用無人機在灘涂上空架起“綠色快遞線”,以無人船在水下繪制“數字地圖”,將曾經依賴人工跋涉的蠻荒灘涂,改造成科技賦能的生態試驗室。
該項目為湛江經開區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系統治理項目二期工程,項目范圍總面積約為1675.95公頃,涉及紅樹林營造的養殖塘水域面積1494.53公頃;共營造紅樹林675.83公頃。主要施工內容包括地形改造、苗木種植、維護管理等。
東海島紅樹林項目無人測量船。
紅樹林種植區域多位于潮間帶灘涂,傳統人工運輸苗木時,工人需要蹚著齊膝深的泥水搬運苗木,不僅效率低下,且苗木根系在搬運過程中極易受損,存活率難以保障。不僅如此,該項目所在區域地形復雜、測量點多面廣,傳統人工測繪方式耗時耗力,難以滿足施工需求。
面對挑戰,項目技術團隊提出“向科技要效率,以創新護生態”的解決方案,通過無人機吊運苗木、無人船測繪等前沿技術,將智能化裝備深度融入施工全流程。
東海島紅樹林項目無人機種植。
在項目現場,一架架搭載秋茄幼苗的無人機騰空而起,沿著預設航線精準降落至種植點。“可以說,通過科技手段,我們從‘望泥興嘆’到現在‘一飛了然’。”項目技術負責人指著一個個“空中園丁”說道。當無人機穿越蘆葦沼澤,機械臂輕放幼苗的瞬間,灘涂“最后一百米”運輸難題迎刃而解。
項目團隊創新采用多旋翼無人機吊運系統,通過輕量化吊艙設計、GPS+視覺雙模定位技術,實現苗木從臨時基地到種植點的“無接觸式轉運”,單架無人機單日可完成2000株苗木運輸,相當于20名工人的人工搬運量,施工周期縮短65%,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同時,吊運過程全程保持苗木根系濕潤,避免機械擠壓,較傳統方式損傷率降低80%,苗木存活率超過95%。
與此同時,“水下偵察兵”無人船也在忙碌。搭載多波束測深系統的無人船駛入潮間帶,傳感器每秒數百次采集數據,單日測繪面積達2平方公里,是人工效率的5倍,人員投入減少70%。測繪形成的三維地形模型,為種植點位設計、潮汐模擬提供科學依據,確保紅樹林布局符合生態規律,數據精度達厘米級。更為重要的是,無人船替代人工涉水作業,徹底消除灘涂陷車、潮汐困人等安全隱患,實現安全風險率歸零。
除了智能化裝備外,項目團隊還構建了“設計—施工—養護”全周期生態管理體系。在育苗大棚里,秋茄幼苗正享受著“定制級”呵護,包裹著幼苗根系的是項目技術人員歷經20多次試驗才敲定的營養土,讓苗木的抗逆性提升30%,再把每一株苗都被栽進帶透氣孔的特制容器里,哪怕移植到灘涂也能穩穩扎根。移植出來的秋茄幼苗,則順著項目用仿生學原理設計的溝壑慢慢舒展根莖,與光灘上的小螃蟹形成一副奇妙共生的畫面。
在看不見的地下,還有無數個傳感器,每分鐘都在向云端發送鹽度、濕度等數據。“明天凌晨3點潮水退去,土壤濕度將降至60%,需要啟動滴灌系統。”手機APP上,養護員能看到每棵苗木的“生態體檢報告”。
如今的湛江灘涂,多旋翼無人機載著秋茄幼苗掠過咸濕海風,無人船的聲吶在渾濁海水中勾勒出毫米級地形模型,秋茄幼苗在科技的守護下抽枝展葉,這片中國紅樹林最富集的區域,正成為智慧生態修復的鮮活樣本。
東海島紅樹林遠景。
為保護“國寶”紅樹林,湛江究竟有多拼?日前,《世界知識畫報》官微就在《太拼了!人類為保住紅樹林,竟做了這么多事!必須看!》一文中揭秘了湛江開展紅樹林保護的亮點。
該文指出,建立自然保護區是紅樹林保護的關鍵措施。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全國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入“GIS(地理信息系統)+無人機+高分衛星影像智慧監管”技術,提升智慧化監管水平,無人機每年全境航拍4次。
文中還介紹,推動紅樹林的可持續利用與社區參與是實現長期保護的有效途徑。湛江市在廣東省率先開展“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生態型經濟試點,首創了“林—蟹/貝/藻”耦合模式,優化了“林—魚/蝦”耦合模式,包括紅樹植物8種、海產動物20余種。據統計,2023年以來,湛江市已完成紅樹林造林747公頃,完成紅樹林修復510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