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受訪者供圖
從古老的廣府兒歌《月光光》《落雨大》,到現代創作的《中國字 中國人》《南音頌灣區》,童謠不僅是孩童的啟蒙之聲,更是嶺南文化的活態傳承。7月24日晚,廣州中山紀念堂內燈火璀璨,“童聲耀灣區 拾夢向未來”嶺南童謠傳唱活動十周年展演在這里隆重舉行。
嶺南童謠,是刻在廣東人骨子里的文化記憶?;顒酉嚓P負責人表示,這場視聽盛宴不僅是十年來嶺南童謠發展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共融的生動實踐。
孩子們在歌聲中感受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魅力。 受訪者供圖
嶺南童謠的文化傳承與時代使命
2015年,廣東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發起“嶺南童謠征集傳唱活動”,旨在以童謠為載體,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同時推動嶺南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十年來,活動共征集原創童謠作品7000余首,其中280余首精品被廣泛傳唱,覆蓋粵港澳大灣區8000余所中小學,成為廣東文化建設的亮麗名片。
童謠的傳唱,不僅僅是音樂教育,更是文化認同的塑造。廣東省教育廳聯合各地中小學,將優秀童謠納入音樂課程,如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小學、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等,均開設“嶺南童謠傳唱班”,讓孩子們在歌聲中感受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魅力。
此外,活動還培育了一支由中小學教師、專業音樂人、文化機構組成的創作隊伍。著名音樂人潘湘惠、鄧耀邦等曾參與童謠創作指導,使作品既保留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例如,《鴨定鵝》融入粵語俚語的幽默,《南音頌灣區》則結合南音唱腔與現代編曲,讓古老藝術煥發新生。
童謠的魅力跨越地域。十年來,香港保良局蔡繼有學校、澳門濠江中學等港澳學校積極參與傳唱活動,并通過“粵港澳童謠交流展演”平臺,促進三地少兒文化交流。2024年,香港兒童合唱團演繹的粵語童謠《氹氹轉》在網絡走紅,點擊量超百萬,成為灣區文化融合的生動案例。
中山紀念堂。 受訪者供圖
童聲里的灣區未來
7月24日晚,廣州中山紀念堂內掌聲不斷響起。不少觀眾認為本次展演在表現形式上大膽創新,實現了傳統童謠的現代表達。
廣東廣播電視臺主持人李佳、李驍與少兒節目主持人桃子姐姐、章魚哥哥的跨界合作,為演出增添了活潑氣息。傳統童謠在當代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要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就能實現“破圈”傳播。
用嘹亮的歌聲呈現嶺南大地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迎接十五運會、傳承嶺南文化、建設綠美廣東的生動景象。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青少年樹立家國情懷,讓愛國種子在童心中生根發芽,使紅色血脈在歌聲中代代相傳,將強國夢想轉化為成長動力,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接班人。
香港兒童合唱團與澳門濠江中學合唱團的傾情加盟,讓整場演出洋溢著濃郁的灣區風情。《鴨定鵝》的詼諧童趣與《南音頌灣區》的悠揚婉轉在舞臺上交相輝映,藝術成為了連接三地少年兒童的文化紐帶。
舞臺上的精彩演出,背后是童謠創作與時代主題的深度融合。近年來,嶺南童謠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廣東發展,用童真童趣詮釋大時代。童謠的小切口里,藏著愛國情懷的大文章。將重大主題轉化為孩子們能理解、喜歡唱的內容,是對童謠創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時代美育的重要探索。
新媒體賦能與美育實踐的“雙向奔赴”
嶺南童謠的活力,源于守正創新的探索?!皫X南童謠融媒展播平臺”以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讓《中國字 中國人》等作品成為“網紅”。數據顯示,平臺上線兩年間,《中國字中國人》單條短視頻播放量突破2800萬次,衍生出的“手勢舞挑戰賽”吸引超50萬網友參與。這種“短平快”的傳播方式,讓傳統童謠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平臺年輕用戶群體中意外走紅,不少“00后”網友留言:“沒想到奶奶教我的兒歌在手機上這么潮!”
部分優秀童謠已嘗試IP開發,《月光光》成為廣州文旅宣傳曲,在永慶坊、沙面等景點循環播放。有專家提議"可探索將《鴨定鵝》等經典童謠進行動畫改編。未來,或可探索童謠主題文創、兒童音樂劇等衍生模式。
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何沐陽表示,廣州市少兒歌謠征集傳唱活動所征集到的作品中,既有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又融合了現代音樂元素,展現了廣州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特色。孩子們在演唱這些歌謠的過程中,也能夠更好地了解和傳承廣州的文化。
“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詞、每一個畫面,都能讓人感受到孩子們熱愛音樂、熱愛生活、歌頌美好家園、歌頌偉大祖國的美好內心世界。歌曲創作方面,主題鮮明、充滿正能量,反映出廣州在關心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方面具有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優秀的文藝傳統。”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劉長安說道。
童謠的持久生命力在于“地域性”與“時代性”的平衡。既保留粵語方言、廣府音樂的韻味,又融入灣區建設、科技發展等新主題,才能讓鄉音不舊、童心常新。未來,隨著“省級統籌、灣區聯動”機制的深化,童謠或將成為粵港澳文化認同的“最小公約數”。
十年,7000首童謠,4000萬次點擊,1270場傳唱……數字背后,是無數人的堅守與創新。今晚,中山紀念堂的歌聲將暫歇,但嶺南童謠的故事仍在繼續——它既是刻在DNA里的鄉音,更是通往灣區未來的文化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