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農莊以其獨特的“霸總美學”登上本地熱搜,本質是本土飲食文化自信與生活美學的獨特表達,這也為湛江農莊的發展帶來了啟示。
過去,“農家樂”一度是帶旺鄉村游的王牌。“好足料”“雞有雞味”“回歸大自然”……周末去農莊游玩成了不少市民的選擇,這也帶火了一些村莊的旅游、民宿等產業。但近年來,農莊對游客的吸引力逐漸減弱。這些農莊的服務項目過于單一,主要停留在基礎的餐飲和農事體驗上,缺乏創意和特色;在食材選擇上,盡管打著綠色、原生態的旗號,實際很多食材卻從普通市場采購。那種到農莊“吃吃飯,釣釣魚,打打球”的簡單鄉村游模式,顯然已無法滿足今天消費者對于旅游體驗的多元和深層次需求。
在新媒體時代,接住這波熱搜流量,農莊該如何“翻新”為鄉村振興亮點?
以“場景重構”激活鄉土美學,讓體驗從“打卡”變“沉浸”。參考短視頻里“山卡拉農莊”的“霸總美學”,可將“現抓海鮮”“柴火灶炒菜”的過程打造成表演場景——游客能拎著網兜在魚塘親手選魚,圍觀廚師用荔枝木現烤金鯧魚,讓食材從打撈到上桌的全鏈條成為可觸摸的儀式感。
用“文化解碼”重塑食材價值,讓標簽從“土味”變“潮牌”。湛江有豐富的本土食材,如安鋪雞、遂溪沙蟲等。可深度挖掘食材背后的故事:安鋪雞的百年選種標準、遂溪漁民捕撈沙蟲的小秘訣等,打造“食材溯源之旅”。同時借鑒一些短視頻將“一鮮二肥三當時”的食材律條融入食客體驗的做法,強調湛江食材的新鮮度、季節性,在菜單中植入季節食材日歷,用“本月沙蟲最肥美”等概念強化新鮮感,讓“土味”食材借文化賦能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潮牌”。
借“流量密碼”打通線上線下,讓傳播從“被動”變“裂變”。當下短視頻平臺風靡,農莊可利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拍攝有趣、吸睛的視頻。比如以“在湛江農莊挑戰一天只吃海鮮”為主題,展示農莊豐富多樣的海鮮菜品與獨特吃法。同時,推出線上線下聯動活動,如線上購買農莊優惠券、特色農產品,線下到店體驗特色服務,憑借線上平臺的傳播力,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打卡。
期待融合鄉土美學、文化賦能與數字傳播的“翻新”路徑,讓湛江農莊成為游客追尋“詩與遠方”的打卡地,更通過“一產食材+二產加工+三產體驗”的融合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