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正午,遂溪縣烏塘鎮湛川村廣藿香種植基地內,藥農黃民軍彎下腰,仔細查看廣藿香苗生長情況。
距離30公里的廣東逢春制藥有限公司內,電子屏實時跳動著生產數據,自動化的生產線正將其種植的廣藿香轉化為深褐色藥丸。一瓶瓶藿香正氣丸成為許多家庭夏日必備的祛濕消暑良藥。
雷州半島的烈日與海風間,孕育出一味味救疾祛疴的本草。從千年舂藥的石臼到現代萃取的精密儀器,從鄉野田埂的廣藿香到年輕人手中的南藥特調,湛江的南藥基因正以守正創新之姿躍入時代長河。
廣東逢春制藥生產基地,工作人員在藥品生產線上忙碌。
精耕細作:
從“會種藥”到“慧種藥”
“我們祖宗有句老話:‘家有十畝廣藿香田,災年也能過豐年’。”黃民軍輕輕撥開茂密的廣藿香葉,指著鋪在地上的智能滴灌系統向記者講述起南藥種植的艱辛,幼年時,家里便種植廣藿香,在過去這可是門苦差事。不僅天旱愁雨,水澇怕爛根,還要時時翻看有無落葉,彎腰撿拾廣藿香葉賣錢,豆大的汗水滴落滾燙的泥土間。
早在明朝,雷州半島廣藿香種植興起。1960年,遂溪縣烏塘鎮規模化種植廣藿香,成為全國核心產區,2018年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如今,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南藥人”智慧積累,藥農從“會種藥”變成“慧種藥”,不僅有了自動滴灌系統,還可以通過鼓風機將落葉吹集一起,就可免去拾撿之苦。通過土地流轉及承租方式,黃民軍種下了約200畝的廣藿香,經過精細化管理,畝產約2000斤,田頭收購價8-10元每斤,如今已豐收在望。
遂溪縣烏塘鎮湛川村廣藿香種植基地,廣藿香生機勃勃。
距離湛川村約5公里的遂溪縣茂森南藥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內,另一種道地南藥——穿心蓮已種下了約1200畝。蹲在田間的合作社負責人何小龍,耕耘這片紅土,已有15個年頭。他感嘆道:“老一輩說‘識得穿心蓮,不怕熱毒纏’,如今它還能換來好光景!”他所依托的,正是湛江布局十余年的南藥全產業鏈——從種苗繁育、生態種植到精深加工,一株草本完成了從濟世良方到富民產業的蝶變。
如今,隨著南藥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藥農也從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差,而成了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將南藥文化推向世界。
廣東逢春制藥生產基地,工作人員在藥品生產線忙碌工作。
產業裂變:
從“土方子”到“智慧鏈”
“北緯21°的陽光年超2000小時,加上紅壤微量元素,造就了湛江南藥不可復制的‘藥性密碼’。”站在遂溪穿心蓮標準化種植基地,烏塘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吳垂超摘下一片穿心蓮葉子,放于指尖輕擰,綠色的汁液隨之溢出,烏塘鎮種植的穿心蓮內酯含量顯著高于國內其他產區,深受全國藥企歡迎。
為擴寬產業鏈,2024年,烏塘鎮政府主動出資約200萬元,幫助茂森南藥建起了鄉村振興幫扶車間,實現了穿心蓮的就地加工,不僅實現了降本增效,更為當地南藥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
藿香正氣丸。
據了解,廣東省道地南藥種類有2000多種。其中,湛江是廣藿香、高良姜、香附子、穿心蓮、廣金錢草的道地產區及傳統主產區,更是高良姜、香附子、穿心蓮、廣金錢草的唯一道地產區。以徐聞為主的良姜產量占全國的90%,以烏塘為主的廣藿香產量占全國的70%,而香附子產量同樣占比超全國50%,湛江南藥成為華潤三九、白云山等藥企的“第一車間”。
“我的爺爺和父親都是中醫,從小在醫館里,我就嗅著藥香長大,對各種南藥的名字功效也了然于心。”廣東逢春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春松說, 自幼便有傳承和推廣南藥的心愿,大學里修讀了食品藥品專業,畢業后重返家鄉,接手父親創辦的藥企,成為了南藥傳承人。
經過多年耕耘,廣東逢春制藥有限公司已成為廣東粵西地區最大的中藥材、中藥飲片供應商。公司現有58個國家藥品批文,其中大部分產品是以南藥為主要原料的,如產品加味藿香正氣丸、藿膽丸、壯腰健腎丸、壯腰健腎片等常年生產,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供不應求。富企不忘富民。近年來,該公司積極聯農助農,與農戶建立“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訂單收購廣藿香、穿心蓮、牛大力等中藥材,讓南藥從散落田頭進階為集群作戰。
當前,湛江正按“南藥生態品質化種植及開發”的全產業鏈模式,依托廣東湛江吉民藥業、廣東五洲藥業、廣東逢春制藥有限公司、廣東福東海藥業有限公司等醫藥龍頭企業,并加強與廣東醫科大學通過結對共建方式,發揮學科優勢,深化校地合作,打造集種植、加工、研發、銷售、科研科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建立全產業鏈支撐運營的南藥生態產業鏈。
穿心蓮片。
價值升華:
從道地特性到臨床密鑰
“南藥的不可替代密碼,就深藏于嚴苛的道地性之中。”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原院長、廣東省名中醫蔡柏一針見血指出,湛江南藥因產地特異性而藥效顯著——如穿心蓮內酯含量較非道地產區高出,成為全國獨家中藥抗菌藥物“喜炎平注射液”的核心原料;徐聞高良姜中的揮發油成分“姜酚”含量遠超藥典標準,其溫胃散寒的功效在嶺南地區應用千年不衰。這份“道地性”如同清代《生草藥性備要》所載:“廣藿香出雷州,氣香烈,能醒脾化濕”,其與地理生態的深度綁定,鍛造了南藥不可復制的自然密碼。
文化脈絡,嶺南醫藥智慧的活態載體。南藥承載著嶺南先民以藥適地的生存智慧,構成中醫藥文化的獨特分支。蔡柏強調,嶺南氣候濕熱,先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清熱祛濕、解毒利咽的用藥體系,而南藥正是這一體系的物質基礎——如用廣藿香配伍佩蘭化濕解暑,以五指毛桃煲湯健脾補肺,這些療法至今仍是嶺南家庭的養生常態。這種“文化—醫藥”的共生關系,使南藥超越了單純的藥材屬性,成為嶺南文化基因的重要編碼。
南藥這味解方,更精準適配一方水土的病譜。在臨床應用層面,南藥展現出鮮明的地域疾病適配性。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副院長周輝指出,湛江地處沿海,濕熱氣候導致痛風、膽結石等病癥高發,而南藥中的金錢草因含有高濃度黃酮類化合物,其排石效果經臨床驗證優于其他地區藥材;針對嶺南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穿心蓮內酯的抗菌消炎作用與西藥相比副作用更小,更適合濕熱體質人群。這種“地域—藥材—病癥”的精準對應,構成了南藥的臨床獨特價值。醫院數據顯示,該院自制的“金錢草排石顆粒”年使用量超萬劑,廣藿香正氣水在夏季門診的處方率占比達非常高,充分體現南藥在地方醫療體系中的不可替代性。
遂溪縣茂森南藥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工人在穿心蓮間除草。
活力迸發:
從古方新釀到科技引擎
古意盎然的湛江南藥,如今正被時代新潮注入澎湃動力。當下,湛江在南藥產業的創新實踐多點開花。
周輝說:“院內好藥如排石顆粒、痛風外洗方,潛力巨大卻困于審批流程過長。”他呼吁簡化流程,讓名醫配名藥的理念真正惠及千家萬戶。
湛江中醫學校的中醫博物館,承載著傳統中醫藥文化,讓訪客沉浸式感受南藥源遠流長的歷史。2024年10月舉辦的首屆湛江中醫院夜市,更是憑借“南藥體驗+文化科普”模式成功破圈。活動中,30歲以下參與者占比高達45%,南藥茶飲、精油成為“網紅單品”。活動成功吸引3家高校與企業達成技術合作,產學研對接成效顯著。湛江未來還計劃開設“中醫藥夜校”,系統開展南藥種植技術與養生知識培訓,全力構建南藥文化長效傳播體系。
工人在查看穿心蓮生長情況。
專家為南藥創新發展指明關鍵方向:建立省級南藥種質資源庫,著重保護陽春砂仁、廣藿香等品種;制定《嶺南南藥種植加工規范》,助力湛江打造南藥質量標桿;通過“師帶徒+院校合作”模式,培育一批既精通中醫藥知識、又掌握現代科技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從道地藥材的培育,到健康產業的拓展,南藥創新發展離不開技術與文化的雙輪驅動。湛江正全力突破種質、標準、產業鏈等關鍵要點,力求讓南藥這一“嶺南瑰寶”在健康中國戰略中大放異彩,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本草力量”。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