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以“向海‘湛’放 成就‘江’來”為主題的湛江市人才城市開放日活動舉行。(6月25日《湛江日報》)
當19所重點高校代表走進湛江,觸摸港城的產業脈搏與生態肌理時,這場人才城市開放日活動早已超越了“參觀”的范疇——它是湛江向天下英才遞出的“燙金名片”,更是這座海濱城市以海為媒、敞開大門聚才興業的宣言書。
向海而興,湛江的產業底氣從何而來?作為祖國大陸最南端的港口城市,湛江港的40萬噸級深水航道如巨龍臥波,年吞吐量超3億噸的港口群串聯起西南地區與世界的貿易動脈。寶鋼湛江鋼鐵基地的鋼花飛濺、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的塔林聳立,這些支撐起華南重工業版圖的“巨擘”,不僅構筑了湛江“臨港重化產業走廊”的骨架,更形成了從鋼鐵冶煉、石油化工到新材料研發的完整產業鏈條。這種“向海圖強”的產業基因,正是湛江吸引高端人才的硬核底氣——當高校代表們走進研究所目睹熱帶農業科技成果時,當他們在規劃館看到“五龍入湛”高鐵網絡藍圖時,便已讀懂這座城市“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深層邏輯。
向海而榮,湛江的生態與文化如何賦能?雷州半島的紅樹林濕地里,盤根錯節的氣生根在潮間帶織就“藍色碳庫”,固碳能力突出。這種將“生態優勢”轉化為“人才磁場”的智慧,在高校代表調研漁民文化與紅樹林保護時得到印證——湛江不僅建立了全國首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更推動“藍碳交易”試點,為生態研究、環境治理等領域人才搭建起科研與實踐的雙平臺。而千年商埠赤坎老街的騎樓廊柱間,廣府文化與閩南語韻的交融、東海島人龍舞的鏗鏘鼓點,則勾勒出湛江“海納百川”的文化氣質。這種兼具生態厚度與文化深度的城市特質,成為吸引青年人才的“軟競爭力”。
向海聚才,湛江的誠意如何落地?從“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到“十鏈百場千企”人才系列活動,湛江的引才政策早已超越“給補貼”的初級階段: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最長3個月的免費求職公寓,給博士后研究人員每年30萬元生活補貼,對高端人才實行定制化服務……這些政策“組合拳”背后,是湛江對人才需求的精準洞察。此次開放日活動中,高校代表化身“引才大使”的安排更顯巧思——當他們將湛江的產業活力、生態魅力、文化張力帶回校園時,一場關于城市與人才的“雙向奔赴”已悄然啟幕。
當深水航道的巨輪載著貨物遠航,當紅樹林的鷺鳥掠過科研人員的筆記本,當老街的鑊蓋聲與產業園的機器轟鳴交響,這座城市正用“向海聚才”的決心證明:開放的大門越敞越寬,人才的活水越聚越涌,未來必將在人才與城市的共生共榮中,書寫屬于南海之濱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