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午,湛江市第三幼兒園的教室里飄出了誘人的飯菜香,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有序地排隊取餐。(2月14日《湛江日報》)
校園食品安全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一飯一菜關系學生身心健康,關系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春季開學第一天,湛江日報就推出報道,介紹了湛江市第三幼兒園的“開學第一餐”。園長譚璐欣化身“飯搭子”與師生共進第一餐,這一舉措看似簡單,背后卻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意義,值得我們深入剖析與點贊。
園長成了“飯搭子”,首先是對食品安全的有力監督。在陪餐過程中,園長能夠以親身感受來評估飯菜的品質,從口感、味道到食材的新鮮度,任何細微的異常都可能成為發現食品安全隱患的線索。報道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就餐結束后,譚璐欣拿起掛在食堂墻壁上的陪餐記錄表,認真記錄下對菜品質量以及衛生狀況的評價”。這說明,園長陪餐,并非一“陪”了之,而是真正發揮著“即時監督”的作用。唯有如此陪餐,才能迅速反饋問題,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切實保障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園長當起“飯搭子”,這不僅是對孩子們個體的關懷,更是對每一個家庭的責任擔當,讓家長們對幼兒園的食品安全管理更加放心。
從教育效果來看,園長當“飯搭子”,也為師生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在輕松的用餐氛圍中,園長與孩子們平等交流,傾聽他們的想法和需求。這種交流打破了傳統的師生隔閡,讓孩子們感受到尊重與關愛,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同時,園方通過收集孩子們對菜品的反饋,能夠更精準地制定食譜,滿足孩子們的營養需求和口味偏好,這不僅是對孩子們飲食健康的重視,更是對教育人性化的踐行,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然而,從外地實踐來看,一些學校存在校長陪餐制度走形變樣、落空落虛等問題。有媒體報道指出,“一些校長陪餐次數少,有的校長甚至一個學期都不陪一次餐;有的學校安排教師和食堂從業人員代替校長陪餐,代替校長填寫虛假陪餐記錄以應付上級檢查;有的校長雖然去食堂用餐,但沒有同學生一起用餐,只吃飯、不檢查,敷衍了事”。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校園食品安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陪餐制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校園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不應止于讓校長、園長坐上餐桌,而是讓招標、選材、資質審核、人員培訓、明廚亮灶等一長串的食品安全鏈條能經得起反復敲打。
校園食品安全,不光是學校的事。必須盡快整合人大代表、紀委、媒體等多方力量深入校園檢查監督,緊盯學校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學校校長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責任,重點發現責任缺失、監管缺位、制度落空等問題,抓現行、強震懾,從嚴督促整改。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