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業界深究不止
“得知消息之后,我第一時間上網查看了東海島調山村的衛星地圖,這片海灘的一邊有一個大水庫,一邊有一條淡水河,4月20日前后下過好幾場大雨,這些雨水一起匯在這邊海灘,海水濃度被稀釋了,對沙蟲造成了極大傷害。”沙蟲養殖第一鄉遂溪縣草潭的沙蟲養殖戶陳振國向記者分析道,“下過雨后,在最靠岸的100米海灘邊上,沙蟲是極其容易出現死亡的。每次下完大雨,我到海邊都能看到一些死亡的沙蟲,這些沙蟲身體偏白。原因是下雨后淤泥與沙地打在一塊,造成沙中氧氣缺失,沙蟲爬出沙面死亡。”
“如果說是污染造成的本次事件,村民就會問那為什么往年排塘不污染?我認為‘沙蟲出沙’事件不是一個因素引發的,是環境、天氣、人為等多個因素綜合導致的。”
一沙蟲養殖戶則表示:“排放污染水源的時間跟潮水的漲退潮時間也密切相關,假如在漲潮時,污染很快被稀釋,危害也就降低;反之,在潮水退下時污水排出,海水受污染的程度就大了,沙蟲自然會敏感。”
也有業內人士質疑,在調山村的沿海海灘養殖著大片的文蛤螺、花甲螺、釘螺等,這些養殖戶是否為保證螺苗成長而“常規性”地投放藥物?投放藥物的量是多是少?這也是值得調查的原因。
相關:沙蟲“不回家”謎團中的科學較真
關于沙蟲出沙“不回家”的連續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茶余飯后,港城上下無不在談論沙蟲 “不回家”的種種原因,真可謂,港城盡說沙蟲事。
雖然是一條小小的沙蟲,但在見報之前,在當地引起了種種猜測,是不是地震的前兆?是不是受到了核污染?如果不解開沙蟲集體出沙甚至死亡之謎,則會引起更多的猜測,成為謠言。本著媒體的責任和科學的態度,本報開始尋找答案。
解謎是需要有科學精神的。本報的所有關于沙蟲的報道都堅守這一精神。本報求證市海洋與漁業局,得到的回答是沙蟲“不回家”不可能是核輻射引發;市地震局表明地震監測正常。本報組織七個部門走近東海島調山村科考,全方位讓市民了解專家們的意見。
熱心的市民也參與到解謎活動中,一名來自遂溪的海洋捕撈助理工程師——周黃星親自來到報社,用實驗吹散了沙蟲出沙“不回家”的謎團。沙蟲“不回家”的原因又多出了一條:是因局部海域污染所致。現在,海水檢驗報告出爐,海水未見異常。
解謎讓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我們認識了沙蟲,甚至了解到沙蟲本身有一種語言,白天聽不見,晚上安靜的時候能聽到它們發出的一種特殊“唧唧”的“說話聲”。學到了知識,我們不會再有種種猜疑。沙蟲本身無毒,海水淡化也無毒,消毒用的化學物質也無毒,和我們平時家里使用的自來水通過蘇打、漂白粉消毒一樣,對人體無害,將撿回來的生沙蟲洗干凈再食用一點影響都沒有,只要調山村村民不再排放污水,半年左右,沙蟲生長情況可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較真,我們收獲了一種科學的精神;較真,讓我們充滿解謎的樂趣;較真,更讓我們清晰媒體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