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解東海島沙蟲集體爬上海灘?》追蹤
專家在草潭海灘了解沙蟲養殖情況。圖/記者 張鋒鋒
昨日,記者從市環境保護局獲悉,4月27日在東海島調山村沿海海灘取樣的海水經檢驗暫未發現異常。記者追蹤采訪發現,該村沿海海灘的沙蟲幾乎銷聲匿跡,不再“浦頭”,而業內人士對引發事件的原因仍議論不止。
檢驗:海水未見異常
“4月27日上午11時,在東海島調山村沿海海灘0.4米深處取樣的海水,按GB3097-1997的標準初步檢驗,結果顯示該海水符合國家海水水質第三類標準,各項指標和常規檢測幾乎一樣。”市環境保護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由于海水循環快,這只能代表抽樣時段附近海域的海水情況,不能代表沙蟲集體出沙時的情況。”
據悉,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護目標,海水水質分為四類:第一類,適用于海洋漁業水域,海上自然保護區和珍稀瀕危海洋生物保護區;第二類,適用于水產養殖區,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或娛樂區,以及與人類食用直接有關的工業用水區;第三類,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濱海風景旅游區;第四類,適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開發作業區。
記者從檢測報告上看到相關數據顯示為:PH值8、4;化學需氧量3、6毫克/升;汞無檢測;砷0、0013毫克/升;石油類(礦物油)無檢測。“我們抽樣時,海水無異味、無特殊顏色、無油膜。”相關負責人補充說。
事態:沙蟲不再出沙
根據調查顯示,4月20日至25日沙蟲“浦頭”最集中,而最早在一個月前該現象已出現,那么現在情況又如何?該村村民反映沿海海灘的沙蟲幾乎銷聲匿跡,即使挖出來的也是死的沙蟲居多。
“4月27日以后漸漸減少,現在幾乎看不到沙蟲跑出來了。”調山村村干部告訴記者,該村一直關注本報的相關報道,也得知蝦塘排塘可能是“沙蟲出沙”事件的罪魁禍首。但由于該村的蝦塘為私人經營,在管理上很難規范,譬如蝦塘使用何種藥物,什么時候排塘等等問題。“私下我問過一些人是否用了特殊藥物,都沒發現,到現在為止我們未能搞清楚沙蟲集體出來的原因。不過沒有沙蟲出來,我們也算放心了一點。”
與之前收購沙蟲量突然增多的情況相比,近日來,少產的沙蟲讓收購商嘗到苦頭。“這一星期來,收購回來的沙蟲少了幾乎一半,我擔心數量還會減少。”一名收購商說。